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羅素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uó sù
解釋:
人名。(西元1872~1970)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其首要建樹在數學及邏輯領域。西元一八九○年入劍橋三一學院。歐戰時,因反戰而入獄。一九二○年到中國講學,是一位經驗主義、實證主義和物理實在主義者。著有《數理哲學大綱》、《哲學中的科學方法》、《政治理想》、《心的分析》等四十餘部。和英國懷德海(西元1861~1947)合著的《數理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1910~1913),成為邏輯史的第二個里程碑。一九五○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ussell, Bertrand A.W.
作者: 何東墀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羅素(1872~1970)是二十世紀聲譽卓著、影響深遠的思想家之一。在其漫長的一生中,完成了四十餘部著作,涉及哲學、數學、科學、倫理學、社會學、教育、歷史、宗教以及政治等方面。他的首要事業和建樹是在數學和邏輯領域。中年時期所寫的有關道德、政治、教育、和平主義等方面的著作,頗富激勵和啟發作用。晚年極力反對核武製造和越南戰爭,鼓舞了不少年青人。他出生英國貴族家庭,十一歲時就對宗教產生懷疑。爾後抱持懷疑主義和謹慎的風格,探究「我們能知道多少以及具有何種程度的確定性和可疑性」。一八九○年考入劍橋三一學院;本為絕對唯心主義者,一八九八年轉變成為經驗主義者、實證主義者和物理實在主義者。他認為科學的世界觀點大都是正確的,在此基本原則下,確立其哲學事業的三項目標。第一目標是把人類認識上的虛榮、矯飾減少到最低限度,並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出來;第二目標是建立邏輯和數學之間的聯繫;第三目標是分析的,假設從語言可以推論所描述的世界。一九一○年至一九一三年間,他和哲學家懷德海(A.N. Whitehead)共同完成了三冊[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對於邏輯學家的影響頗大。自從該書出版後,羅素的哲學工作主要是分析方面的,成為哲學分析運動的鼓舞者之一。一九五○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一九五○年代以後從哲學轉移到國際政治方面。一九五四年譴責氫彈試驗;一九五八年發起禁止核武器的示威遊行。一九六○年代後期羅素猛烈攻擊美國的越南政策。一九六○年代的後三年,出版了三冊[自傳],是他的最通俗作品。
  羅素一生著作等身,除[自傳]外,著名的著作有:[數學原理](1910~1913)、[哲學問題](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1911)、[心靈之分析](The Analysis of Mind, 1921)、[論教育](On Education, 1926)、[幸福之征服](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1930)、[教育與社會秩序](Education and Social Order, 1932)、[西洋哲學史](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1945)、[人類有未來嗎?](Has Man a Futuer, 1961)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羅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