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義務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eontology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義務論式的倫理理論否認,行為、政策、制度是否在道德上是對的,端賴它是否能帶來最大的善或利(good)。根據義務論式的倫理理論,行為者(制定者)是否背離了義務,侵犯個人的權利,都是考慮的重點。這種理論與功利主義不同之處在於,它會強調,任何人都不可以為了使這世界上的義務少一點受到背離,或使更少人的權利受到侵犯,而去背離自己的義務,或侵犯某個人的權利。換言之,個人義務與別人的權利對行為者而言是一種限制:行為者只能在不違背這些限制的條件下,才可以去為世界追求最大的善或利。在義務論式的倫理理論架構下,我們是否能證成人類對自然環境本身負有任何義務,一直有爭議,因為義務論式的倫理理論通常將權利義務只歸給「會有興趣保障或追求自己利益的東西」,例如人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義務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