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考試焦慮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xamination Anxiety
作者: 王淑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考試焦慮是焦慮反應(anxiety reaction)或焦慮狀態(anxiety state)的一種,在焦慮分類中屬於「一般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是一種心理上對考試(或學業壓力)沒有把握而產生的恐慌,因害怕失敗(或一再失敗)而產生的恐懼,因被剝奪安逸、舒適而產生的厭煩、排斥,因擔心被嘲笑(競爭失敗而自尊受損)而產生的憂慮、逃避,因一種內在的趨避衝突(不喜歡考試卻又無其他退路)而產生的煩躁、不安,因企圖有所進步、達到目標(自訂或父母師長的期望)卻達不到而喪失自信、感到痛苦,因必須長期承受(忍受)「考驗」而覺得壓力日增、生活緊張。總之,是一種相當複雜的不愉快感受,除情緒感受外,還伴隨生理不適(頻尿、瀉肚子、盜汗、失眠、心悸等)以及行為上的失常(有時稱為考試失常)。其直接原因是來自必須參加升學考試或一般考試(學校的平時考、月考,以及在社會上各種就業考、升等考等)所造成的壓力,但真正的原因卻不明確,可能是父母期望過高、自我期許嚴苛、過度的競爭、完美主義、失敗主義、錯誤的自我觀念(自我認識不足)、不合理的認知或想法、過去失敗的經驗、個性(依賴、內向)、外控型人格等。尤其我國的傳統士大夫觀念,使得父母對子女(以及老師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期望均甚高,從國小開始,考試的負擔就頗重。相對的,因考試而造成的焦慮感在數量及程度上與日俱增。目前我國學生承受考試壓力的時間甚長(從小學至研究所,歷經高中聯考、大學聯考、研究所入學考、研究所學位考,以致畢業後仍有許多考試),故許多研究均發現,我國學生之焦慮反應主要來自學業因素(考試壓力),不論成績優秀或學習失敗的學生,均有程度不等的焦慮現象發生,嚴重者導致生理疾病、精神病及自殺。而且焦慮持續的時間均頗長。
  理論上,並非所有的考試焦慮都有負作用,而是視焦慮程度高低及個人能力強弱而定。適度的焦慮可以提高努力程度,但能力較高者較能克服焦慮的感受,較簡單的考試不受焦慮情緒的影響,平時焦慮較少者學業成績較優。由於「適度的焦慮」並無基準,所以較為可靠的作法仍是設法降低、克服個人的焦慮,避免不正確的減除焦慮方式(不當的防衛方式),才可消極的避免焦慮症狀的惡化。
  改善考試焦慮的方法包括︰
  1.認知:面對現實(包含環境及個人兩方面的真實狀況),找出自己產生焦慮的真正原因(含錯誤想法);以「反向思考」,逐步糾正自己不合理的錯誤觀念;以「解決問題策略」,漸近解決困難(學科上的、個人能力上的);以「自我分析」(包含能力測驗、性向測驗等),確認自己未來的方向(升學、就業的抉擇)。總之,減少現實與理想的距離,就著力所能及的範圍,努力以赴,使自己的目標有達成的可能。
  2.行為:考試焦慮的產生及加劇,常因過去考試成績不佳而致的惡性循環。即考試壓力引發焦慮症,焦慮症又轉而對考試產生不良影響。因焦慮而不能專心念書,注意力不能集中,更無法記憶及思考。考試成績不佳,除智力因素之外,常因學習態度及學習方法不當而致,故矯治考試焦慮可由「讀書指導」著手,教導適合個人的、有效率的讀書方法,以讀書為目的,不以成績為念。
  3.生理:即「鬆弛訓練」,藉放鬆肌肉而學習放鬆心情,避免持續的緊張狀態,包括矯正失眠、食慾不振、頭痛等生理症狀。
  4.心理輔導:輔導學生因考試焦慮的潛在心理因素而形成的人格問題,如失敗主義、完美主義等。使個人正確的認識自己的能力、不苛求及自責,以能自行克勵,盡力學習為第一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考試焦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