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職業分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ccupational Analysis
作者: 康自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職業分析是一種蒐集及分析職業資料的手段,可視為有系統安排技術課程及編訂教材所做的一種科學分析方法,能將一種職業有關的技能與知識一一加以分析;先將技能部分,從有關工作中逐步分析為基本操作單元(要素),再列出行業上所需之知識,以便組成學習單元,編為有效的技術課程及做為編定教材的依據。
  職業分析之概念,早在康門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的思想中即已具其雛形;然而教育分析的觀念則是始於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並在俄人戴拉墨斯(Victor Della Vos)的有系統介紹與推廣下,職業分析的概念得以注入教育和訓練中。而美國職業教育家艾倫博士(Charles A. Allen)則率先建立了職業分析課程研究析技術;「一種對工作的科學研究與敘述,以顯示其內容及圍繞工作之因素」;其分析的步驟為:(1)決定教什麼;(2)對教學內容作分類;(3)區分主要部門;(4)重新安排主要部門。以工作者履行的整個工作作為分析基礎,並運用教學單將教師、學生及工作加以有系統連結,其優點為隨時可接受新學生的加入;學生可依自己能力而學習,不受統一進度之影響;學生的畢業程度差異小。其缺點則在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易趨近公式化;且易對閱讀能力低的學生造成學習障礙。其內涵偏重單位技能工作(unitskill job),可在短期內學習完成者。施碧治(Robert W. Selvidge)則提倡行業分析(trade analysis),係以工作之內的操作作為分析之基礎,分析步驟為:(1)列舉單元操作之清單;(2)進行操作分析,將操作予以簡化及特殊化,並列舉操作步驟;(3)根據操作準備整套的操作單;(4)編列必須熟悉的相關數學與科學。其優點為:明白敘述問題,學生須嘗試進行工作練習前的計畫工作,教師可根據學生背景自行設計教學單元。此法企圖訓練學生學習整個行業,所需時間亦較長。
  至二次大戰後,芙立克蘭(Vern C. Fryklund)以職業分析一詞概括工作分析與行業分析,並將艾施二氏的技術予以綜合。迄一九七○年以後,梅格(Robert F. Mager)有感於教育工作乃以人為對象,人的因素在課程設計上應占重要地位,故以任務分析(task analysis)一詞代替職業分析;「完成工作目標所必須的、合乎邏輯的一組相關動作之分析」,認為教師可由職業分類與或其他資料中獲得工作者之工作內容後,書寫出一分完整的工作說明,然後再進行任務分析,其分析步驟為:(1)任務編列(task listing);(2)任務細分(task detailing)。係採系統方略之準備、發展、改進三階段的過程予以編製課程。
  職業分析型的課程設計理念雖自艾倫始,即成為職業教育課程的主流,然而此種課程設計方式僅能由分析中發現目前的工作內容及相關知識,卻無法用以預知將來職業上的需要與內容。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職業分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