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膏藥 - 教育百科
ˋ
gāo yào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āo yào
解釋:
  1. 中醫上的外敷藥品。把藥物浸於麻油內適當時間後,再放於鍋中煎熬、去渣至濃稠狀,加入黃丹拌勻,離火後待藥物凝固,而放置涼水中去火毒,即成膏藥。使用時先加熱使其軟化,而鋪於布或薄油紙上,再貼上患部。
    【例】連續貼了幾張膏藥之後,他的酸痛已減輕不少。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膏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āo yào
解釋:
中醫學上把藥物浸於麻油內,適當時間後再於鍋中煎熬、去渣至濃稠狀。加入黃丹拌勻,離火後等藥物凝固,而放置涼水中去火毒,即成膏藥。使用時先加熱使其軟化,而鋪於布或薄油紙上,再貼上患部。一般膏藥依藥方不同而有行氣、活血或消腫定痛、護肉等作用。亦有將鮮藥搗爛後,攤在紙上而成。《紅樓夢》第八○回:「我不信,一張膏藥就治這些病,我且問你,倒有一種病,可也貼的好麼?」舊稱為「薄貼」。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膏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膏藥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膏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oo-io̍h
又音: ko-io̍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傳統中醫把藥物浸於麻油內,再放於鍋中煎熬、去渣至濃稠狀。加入黃丹拌勻,離火後等藥物凝固,而放置涼水中去火毒,即成膏藥。使用時先加熱使其軟化,平鋪於布或薄油紙上,再貼上患部。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膏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膏藥 相關客家語 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