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自動化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ì dòng huà
解釋:
  1. 人們有效的運用電腦來處理原由人工操作的工業生產、作業管理等問題的過程。可分為辦公室自動化和生產自動化兩大類。
    【例】電腦流行之後,產品製造就逐漸走向自動化。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自動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ì dòng huà
解釋:
應用機械設備,將原由人工操作的生產程序,改換為由機器自行操作的生產程序。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自動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utomated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指一個程序、過程或某種裝置,在一定時間期間內自行運作而不需人工介入的狀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自動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automatization
作者: 李玉琇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根據Schneider與Shiffrin的論點,自動化是個體的認知歷程由具有高度的意識覺知到相對無意識覺知的過程。亦即,認知歷程可以根據它們是否需要意識控制而區分為自動化歷程和與之相對的控制歷程。自動化歷程不涉及意識控制也不需要意識覺知;雖然你可能察覺到這些歷程正在進行。Posner和 Snyder則是提出,自動化的認知歷程有三個特性。首先,它們是不被意識察覺的;其次,它們是非意圖的;第三,它們消耗很少的或是完全不需要注意力資源。因此,多個自動化歷程可以同時進行,或者至少是非常快速且沒有一定的順序先後,也就是可以平行的處理。   完全的自動化和完全的控制歷程之間是連續的。有些自動化歷程完全沒有辦法被意識所察覺,像是前意識處理或促發效果(priming effect);有些自動化歷程則可以被刻意的控制,雖然這種情形不常發生。例如,我們很少會去思考與執行各種自動化行為有關的所有步驟,但是如果我們願意,就可以意識到每個動作的進行並控制它們。像是,當打電話或開車到一個熟悉的地方,我們不會想到做這些事時所用到的肌肉,但如果刻意去想,還是可以有意識地操控肌肉的運作以及其行為的步驟。   在執行很多認知作業時,開始的時候是控制歷程,到後來才變成自動化。例如,剛開始學習騎腳踏車時是控制歷程,一旦學會並熟練時,它就變成自動化。在正常的情況下,例如騎在熟悉的路上、良好的天氣和路況,你可以自動化地煞車或加速。但是當情境改變時,相同的活動可能會再次需要意識控制,例如當馬路變得很濕滑,在煞車或加速時,你很可能需要注意力。   Anderson提出,自動化歷程的產生是練習的結果。在練習的過程中,作業間各個步驟的整合變得較有效率。最後各個費力的步驟結合成為一個高度整合的程序,而不是個別步驟的集合。根據這種觀點,結合了各個分離步驟的整體運作不需要像是注意力等的認知資源。例如,剛開始時,辨認單一的字母需要注意力資源,但經過練習之後,一旦單一字母的辨識變成自動化,接著文字、片語以及其他更大單位的辨識也會變成自動化。Logan提出另一個稱為「例子理論」的解釋。這個理論認為自動化歷程的產生,是由於我們逐漸累積有關特定反應和特定刺激對應的知識。例如,在學習騎腳踏車的時候,一個人可以仰賴長期累積的特定經驗。這些經驗形成一個知識的資料庫,必要時特定的程序可以很快地被提取,以應付特定的刺激,像是對向突然出現的車子。Logan的例子理論可能較適用於解釋特定刺激和特定反應的對應關係,而練習導致自動化的看法,則較適用於解釋自動化歷程中的一般反應。Logan, G. D. (1988). Toward an instance theory of automatiz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5, 492-527.
Posner, M. I. & Snyder, C. R. R. (1975). Attention and Cognitive Control. In Robert L. Solso (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Cognition: The Loyola Symposium. Lawrence Erlbaum.
Schneider, W. and Shiffrin, R.M. (1977). Controlled and automatic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 Detection, search, and atten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66.
參考資料:
Logan, G. D. (1988). Toward an instance theory of automatiz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5, 492-527.
Posner, M. I. & Snyder, C. R. R. (1975). Attention and Cognitive Control. In Robert L. Solso (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Cognition: The Loyola Symposium. Lawrence Erlbaum.
Schneider, W. and Shiffrin, R.M. (1977). Controlled and automatic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 Detection, search, and atten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66.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自動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