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自我調整 - 教育百科
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elf-regulation
作者: 林啟超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自我調整 (self-regulation) 係指個體會透過自身的觀察與經驗到外在行為的結果進行判斷,並藉此修正自我的行為,亦即個體會藉由行為結果,對自己的認知、動機、情感及行為產生監控、評估與調整的功用。   自我調整一詞是由Bandura 所提出,認為個體的自我調整是個人、行為及環境三者彼此之交互作用,也進一步指出,當學習者從事學習活動時,會透過自我觀察、自我判斷與自我反應等過程來調整其學習行為。   自我調整廣泛被應用在學習情境上,因為可以解釋個體的學習歷程,並協助學習過程中有效的監控、掌握自我的學習情形,且從中做適當的調整,提升自我的學習成效。例如,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指定閱讀範圍內容之作業、或是進行一個專題研究報告撰寫時,學習者會自訂目標,並設定計畫與執行的策略來完成此目標,也會同時監控各種回饋,評估目標的進展。   由此可見,自我調整在學習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每位學習者運用自我調整的能力不同,在學習結果上就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表現。因此,協助學習者透過自我調整的運用,改善其學習效果,是學校及家庭教育過程中須重視與培養學童的能力與技能。   換言之,自我調整可以透過社會學習歷程來發展、增強。如有些課業會要求學習者完成他們所不熟悉的目標與行為,學習者此時會呈現出新手般的自我調整運作模式(例如,訂定模糊的目標、找藉口逃避所面對的工作等)。另外,從社會學習歷程的發展來看,新手可以藉由觀察專家(如老師或能力較好之同儕)的行為表現、目標設定、策略的規劃、自我監控與自我評價等調整歷程。然後由自身的模仿、專家的指導或建設性的回饋等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而內化成為個人調整學習的方式,因此新手的處理模式就會漸漸邁向精通熟練之路。   教育的目的是在培養學生成為終身的學習者,一位自我調整學習者能夠察覺自我的不足,並經由適當策略的運用,提升不足之處。同時,這樣的學習方式是一個回饋式的循環歷程,學習者透過這樣的運作經驗中,自然而然不斷自我調整,成為一位時時刻刻的學習者。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參考資料: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自我調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