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自決 - 教育百科
ˋ
ˊ
zì jué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ì jué
解釋:
  1. 事情由自己決定或解決。
    【例】民族自決
  2. 自殺、自盡。
    【例】用自決的方式逃避問題,是懦弱的行為。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自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ì jué
解釋:
1.自殺、自盡。《史記.卷三八.宋微子世家》:「於是微子度紂終不可諫,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乃問於太師、少師。」唐.白居易〈祭小弟文〉:「昔爾孤於地下,今我孤於人間,與其偷生而孤苦,不若就死而團圓,欲自決以毀滅,又傷孝於歸全。」
2.事情由自己決定或解決。如:「民族自決」。《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傳》:「燕將見魯連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自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elf-Determination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由自己做抉擇來決定自己行動的方向稱為「自決」。
  在政治活動中,所謂自決是某些團體基於對民族或種族的認同,加上有共同的生活空間、語言或宗教等因素,透過政治或其他手段形成政治上的主權實體來統治自己。民族自決運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為蓬勃,非洲新興國家的成立即為自決的結果。在自決的過程中,對某一團體的認同及支持是必要的條件。
  倫理學上的自決意指自主(autonomy)。大致上有兩種解釋。一是根據盧梭(J.J. Rousseau, 1712~1778)及康德(I. Kant, 1724~1804)理論發展而來,認為自決是個人根據理性的運作,透過理性推理及判斷的過程,摒除個人情緒(emotion)或激情(passion)的作用而下道德抉擇,或為自己制定道德律的活動。另一是在日常生活中,自決表示個人在道德允許的範圍內去做喜歡做的事情的自由,別人不得禁止或干涉;在這樣的解釋下,妨礙個人自決的主要來源是社會壓迫,包括政府、法律和社會輿論。西方自啟蒙時代以來即重視個人自決,故在教育的理想及目標上即設定為「培養能自決的個人」,在教育的手段及內容上即強調「個人推理能力的培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自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