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致治之術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傅元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致治之術」是指求國家之長治久安,是古聖先賢、忠臣志士的共同願望;語見荀悅〔申鑒‧卷一〕。荀悅生於東漢亂世,當時政權已操在曹氏,漢獻帝徒具虛名,綱紀廢弛,社會動盪不安;荀悅認為欲使國家撥亂返治,人君應從治本及治標二方面著手。
  治本方面,為天地人三才皆有其「道」。立天之道在陰陽調和,立地之道在剛柔並濟,立人之道在仁義兼施。書中說:「夫道之本,仁義而已矣。」因此,人君應順道而行,以仁義之道為施政的根本。仁義禮智信五德不離身,喜怒哀樂好惡六節不悖禮,並仿效先王做好六項基本工作,即是:「一曰承天,二曰正身,三曰任賢,四曰恤民,五曰明制,六曰立業。」荀悅認為人君應適當地承天道之理而施政,時時修德端正己身,堅守任用賢能之政策,勤政並能體恤百姓之疾苦,明訂典章制度俾資遵循,踏實地建立國家之基業。簡言之,人君以德業為重,以仁義治國,是國家圖治之首要原則。
  治標方面,荀悅體察當時之政治環境,歸結起來有「偽、私、放、奢」四大弊病,必須先行祛除;然後推動五項政治建設,即所謂的「興農桑、審好惡、宣文教、立武備、明賞罰」。
  總之,荀悅認為致治之術,以仁義為基礎,當時政治混亂,急於興革,所謂「屏四患崇五政」乃一時之權宜措施。欲求國家之長治久安,執政者應把眼光放遠,遵循天道,以德治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致治之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