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舉人 - 教育百科
ˇ
ˊ
jǔ ré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ǔ rén
解釋:
  1. 漢代由郡守薦舉為官的人稱為「舉人」。唐、宋時稱可以應進士考試的人為「舉人」;至明、清則稱中鄉試的人為「舉人」。
    【例】舉人如果順利通過會試、殿試,即成為進士。 △大會狀、大春元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舉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ǔ rén
解釋:
1.把人抱舉起來。《山海經.西山經》:「有獸焉,其狀馬身而鳥翼,人面蛇尾,是好舉人。」
2.舉用人才。《左傳.文公三年》:「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為君也,舉人之周也。」《呂氏春秋.孝行覽.遇合》:「凡舉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
3.漢代取士用人無考試之法,皆令郡國守相薦舉,被薦舉者稱為「舉人」。唐、宋時稱可以應進士考試的人為「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也稱為「大會狀」、「大春元」。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舉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葉憲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舉人,據〔明史‧選舉志〕載: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又據〔清史稿校註‧選舉志〕載:有清科目取士,承明制用八股文;……世祖統一區夏,順治元年(1644),定子、午、卯、酉年鄉試,……鄉試以八月,……均初九日首場,十二日二場,十五日三場。首場四書三題,五經各四題,士子各占一經;四書主〔朱子集註〕,〔易〕主程傳、朱子本義,〔書〕主蔡傳,〔詩〕主朱子集傳,〔春秋〕主胡安國傳,〔禮記〕主陳澔集說。其後〔春秋〕不用胡傳,以〔左傳〕本事為文,參用〔公羊〕、〔穀梁〕。二場論一道,判五道,詔、誥、表內科一道。三場經史時務策五道;鄉、會試同。乾隆間,改會試三月,殿試四月,遂為永制。鄉試,先期提學考試精通三場生儒錄送,禁冒濫。在監肄業貢、監生,本監官考送。倡優、隸、皁之家,與居父母喪者,不得與試。卷首書姓名、籍貫、年貌、出身、三代、所習本經;……士子用墨,曰墨卷;謄錄用硃,曰硃卷。……試子之所曰貢院,士子席舍曰號房,撥軍守之曰號軍。……有清以科舉為掄才大典,雖初制多沿明舊,而慎重科名,嚴防弊竇,立法之周,得人之盛,遠軼前代。其間條例之損益,風會之變遷,繫乎人才之盛衰,朝政之得失。
  鄉試錄取者是為舉人,第一曰解元;舉人錄取名額,與時增減。以清代為例,據〔清史稿校註‧選舉志〕載:鄉試解額,順治初,定額從寬,順天、江南皆百六十餘名,浙江、江西、湖廣、福建皆逾百名,河南、山東、廣東、四川、陝西、廣西、雲南自九十餘名遞減,至貴州四十名為最少。……康熙間,先後廣直省中額,五十年(1711),又各增五之一。雍正元年(1723),湖南北分闈,照舊額分中,各省略有增減。……咸、同間,各省輸餉輒數百萬,先後廣中額。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舉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