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舞雩 - 教育百科
ˇ
ˊ
wǔ y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ǔ yú
解釋:
1.古代祭天求雨的儀式。《周禮.春官.司巫》:「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
2.祭天求雨的地方。《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舞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u Yü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儀式。又稱謂雩祀或大雩。古代每當天旱不雨時,即在郊外設壇,舉行祭天祈雨之禮。周朝(西元前11世紀∼西元前256)時,舞師平日負責教授《皇舞》,遇有旱災則率領舞者參與祭祀,表演《皇舞》祈求降雨。同時代之司巫也負責此項工作;當國有大旱,司巫即率領男女巫在舞雩之禮中跳舞祈雨。由帝王主持祭天求雨之儀式,一直延續至清朝(1644∼1911),清乾隆七年(1742)制定大雩禮,明定用舞童十六人,衣玄衣,分八行,執羽翳,行三獻禮,樂止乃起舞。乾隆二十四年(1759)大旱不雨,乾隆(1736∼1795)曾至社稷壇,舉行大雩祭禮,並由舞童舞羽歌詠。
參照:
《周禮.卷十二、卷二十六》、《宋史.卷一百三十二》、《清史稿.卷八十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舞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