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花圈 - 教育百科
huā quā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ā quān
解釋:
  1. 以鮮花、紙花等紮成的圓圈。用於誌慶、喪禮弔唁等。
    【例】王家老奶奶不幸過世了,他送了一個花圈以表弔唁之意。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花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ā quān
解釋:
1.以鮮花或紙花紮成圓圈,用於誌慶或喪禮弔唁。
2.國畫中以筆圈的梅花瓣稱為「花圈」。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花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ei
作者: 高麗娟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蹈服飾。古時候,夏威夷的花圈為敬神之物;如今,花圈是一種表示歡迎(aloha阿囉哈)的獻禮,還經常再附上熱情的親吻。在夏威夷當地製作花圈使用的材料為鮮花、種子、樹葉、豆夾、貝殼、堅果、莓子、小嫩枝等等。送花圈的傳統據說來自司掌火山的女神培蕾(Pele)之妹,名為希亞卡(Hiiaka),她在普納(Puna)的海灘上把第一串桃金孃(lehua)花圈送給她的姊妹,從此花圈成為風俗、藝術和裝飾品。然而,在宗教舞蹈和唱詩崇拜時,花圈被視為敬神的供物,不得隨意丟棄。當地居民認為它屬於舞蹈女神拉卡(Laka)。傳統的宗教舞蹈中所使用的花圈有六種形式:羊齒植物中的帕拉帕萊(palapalai)和帕拉亞(pala´a)、小紅莓普基亞威(pukeawe)、桃金孃(常被稱為培蕾花)、小型葉狀花阿亞利依(a´ali´i)以及一種藤蔓植物具有香味,就是瑪依蕾,這一種是專門獻給舞蹈女神拉卡的。如今,花圈則通常以鮮花、貝殼、彩紙、五彩顏料為原料,一般花圈形式有其特殊名稱,如韋利帕烏枯枯(wili paukuku)是由玫瑰和秋海棠繞成的;呼牡呼牡(humuhumu)是一種縫在裡襯上的花圈;韋利(wili)是繞成的花圈;希里(hili)是綠葉編成的;哈枯(haku)則是鮮花編製而成;而枯以(kui)是串成的。花圈拜草群舞之賜,活躍在夏威夷式的生活中,更深為觀光客所喜愛。
參照:
《夏威夷知性之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花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花圈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花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花箍 相關客家語 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