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英國國教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īng guó guó jiào
解釋:
英國國王亨利八世(西元1509~1547)本為反對路德新教的保守分子,但又為婚姻問題與羅馬教廷發生衝突,遂創英國國教,自任教會元首,以擺脫天主教會的控制,此後英國真正成為一獨立王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英國國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nglicianism
作者: 沈姍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英國國教係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期間由英王亨利八世所建立的。原本亨利八世(Henry Ⅷ)對於源起於德國由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並不支持,甚至攻擊馬丁‧路德的教理,而為羅馬教皇授予「信仰的衛護者」(Defender of the Faith)頭銜。然而後來亨利八世因想與王妃凱撒琳(Catherine)離婚,另娶宮女安‧布琳(Anne Boleyn),卻不為教皇克理蒙七世(Clemens Ⅶ,1523~1534在位)所允許,於是離婚事件即轉變為英國與羅馬教會分離的宗教改革。英王於是成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領袖」,並由議會於一五三四年通過的〔最高權力法案〕(Act of Supermacy)所保障。
  瑪麗女王復辟期間(1553~1558),英國曾一度重歸羅馬天主教會,但伊利莎白女王在位時(1558~1603)又恢復〔國王至上法〕及〔禮拜式統一令〕(1559),並在一五六三年制定〔三十九信條〕(The Thirty-Nine Articles),規定英國官吏必須為國教徒,新舊教徒皆不得任官職;自此由亨利八世以來所倡導的英國國教得以確立。
  英國國教內高派教會(High Church)傳統以來是強調儀式、權威及控制,低派教會(Low Church)則強調福音宣導,而不重視神職權威或形式;而以坎特伯里(Canterbury)教堂之大主教為其最高教職。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英國國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