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范士庭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estinger, L.
作者: 詹昭能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范士庭(1919~1989)於一九四二年獲得愛阿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先後在羅洛契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麻省理工學院(M.I.T.)、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等校服務,與人合著〔認知失調論:矛盾、抉擇、與失調〕(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Conflict, Decision, and Dissonance)、〔預言失效時〕(When Prophecy Fails)、與〔非正式團體的社會壓力〕(Social Pressures in Informal Groups)等著作。
  在勒溫(K. Lewin, 1890~1947)場地論的影響之下,范士庭於一九五四年發表「社會性比較理論」(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指出為精確評估自己的能力或意見,由於客觀的標準常有不足,遂與別人的能力或意見比較,以降低不確定或不安定的感受。如果發現兩者有出入時,可能會改變自己的想法,也可能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或認定這項比較不重要。這個理論對後來有關公平(equity)、歸因(attribution)及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等方面的研究影響很大。
  范士庭的另一項重要貢獻是在認知失調論(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方面,雖然已有人先提出類似的理論,但是他進一步指出認知不協調具有動機作用,又確定行為方面的認知特別難改。根據這兩個基本觀點,范士庭與其學生提出很多理論命題,並經後來的學者實驗驗證或補充,不但實現了勒溫「中型理論」(Middle-Range Theory)的理想,也確立實驗研究法在建立社會心理學理論的重要地位。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范士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