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草鴞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簡介: 草鴞是台灣特有亞種,棲於海拔500公尺以下之樹林中,多見於中南部和東部,北部極稀少。捕食小型動物為食物。草鴞在臺灣的繁殖期,會選擇高大而茂密的草叢下築巢,每窩最多可產6枚蛋。
知識 1:
無蹼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草鴞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分布海拔高度: 平原鄉鎮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鳥類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草鴞科
棲所環境: 草叢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種小名: longimembris
中文綱名: 鳥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TYTON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
學域-大分類: 動物-鳥類
拉丁屬名: Tyto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台灣特有
台灣分布地點: 北部
中文目名: 鴞形目
拉丁目名: STRIGIFORMES
拉丁綱名: AVES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草鴞
英文名: Tyto longimembris pithecops
描述:
體長34至42公分,雌鳥比雄鳥大。臉部扁平,顏盤灰白色,邊緣有細黑紋連成的深色輪廓,形上寬下窄,似心型或蘋果剖面。眼深褐色,比例甚小,眼先暗褐色。無角羽。頭頂、背面、翼上面大致為暗褐色,有不均勻的深淺變化,似樹皮迷彩,其上密布細小白斑。尾上覆羽白色。飛羽有黑色橫紋。腹面淺色,喉及胸部羽色略深,成淡黃褐色,腹部、脛羽及翼下為米白色。腹面及翼下覆羽有許多深褐色細圓斑。尾羽淺褐色,有數道黑色窄橫帶。喙米白色。跗蹠上段被羽,下段裸足但覆有剛毛,足裸露部分及趾黃色。未成鳥的臉部及腹面羽色較深,為棕褐色。
分布:
廣布於舊世界熱帶地區,西起非洲,經南亞、東南亞至澳洲。台灣分布於西南部低海拔丘陵,於嘉義縣以南至高屏地區的平原及淺山有較多紀錄。也曾於中海拔(南投仁愛鄉平靜)有過紀錄。離島僅在澎湖湖西曾有1筆紀錄。
作者: 林文宏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