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菊珊瑚科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菊珊瑚類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各種珊瑚礁環境中,也是石珊瑚目中「屬」數目最多的一科,物種數目則僅次於軸孔珊瑚科Acroporidae,是新生代珊瑚礁相當重要的造礁生物類別。澳洲學者Veron et al.(1977)曾對現生菊珊瑚科15屬62種做廣泛而詳細的分類描述與討論,之後又在Veron & Stafford-Smith(2000)的『Corals of the World』一書第三冊中,廣納現生菊珊瑚科計24屬126種,並逐一簡述種屬特徵、生境(habitat)、地理分布,以及與相似種之間的比較;這些全面性有關菊珊瑚科分類的回顧,便廣為珊瑚分類學家所採用;但根據近年分子親緣關係的研究結果(Fukami et al., 2008),卻顯示前述傳統分類系統中菊珊瑚科的各個屬為多重起源,例如:原歸屬菊珊瑚科的黑星珊瑚(Oulastrea)、柔星珊瑚(Leptastrea)與蕈珊瑚科Fungiidae有較近的親緣關係,枝幹珊瑚(Cladocora)、孔星珊瑚(Solenastrea)與目珊瑚科Oculinidae親緣較近,以及圓星珊瑚(Plesiastrea)、雙星珊瑚(Diploastrea)、擬單星珊瑚(Parasimplastrea)等均與菊珊瑚類的大多數種屬親緣關係疏遠,都應移出菊珊瑚科;而繩紋珊瑚科Merulinidae中的繩紋珊瑚(Merulina)、碓珊瑚(Hydnophora)、紋柱珊瑚(Scapophyllia),與梳珊瑚科Pectiniidae中的梳珊瑚(Pectinia)、斜花珊瑚(Mycedium),以及粗葉珊瑚科Trachyphyliidae中的粗葉珊瑚(Trachyphylia)應可歸入菊珊瑚科中;還有些菊珊瑚類種屬的親緣關係仍有待更多的研究。此外,分子生物的研究結果也指出,菊珊瑚科的模式種Favia fragum (Esper, 1795)與苔珊瑚科Mussidae親緣關係較近;因此,有學者(Dai & Horng, 2009)就建議另行指定正菊珊瑚Favia favus (Forskål, 1775)為菊珊瑚科的模式種,以保留「菊珊瑚科」這個具有悠久歷史並廣為使用的科名。 菊珊瑚科有個體型與群體型類別,群體發育方式為觸手環內與觸手環外出芽;群體的外形為枝狀、叢狀、柱狀、團塊狀、葉片狀、板葉狀或表覆生長皮殼狀等。珊瑚孔的外形與排列也相當多樣化,有盤形(plocoid)、柵形(phaceloid)、細胞形(ceroid)、紋形(meandroid),以及波紋形板葉狀(flabello-meandroid)等;珊瑚孔壁則大多為隔片外端沿羽榍發散軸增厚而成的隔片壁(septotheca),或者是由鱗板所形成的鱗板壁(paratheca;或稱擬壁),極少數種類的部分孔壁是由隔片聯桿(synapticulae)所形成的聯桿壁(synapticulotheca);珊瑚的隔片突出(exerted)、片狀,為簡單羽榍的單一或二個羽扇(1 or 2 fan system of simple trabeculae)發育而成,隔片上緣的隔片齒發育程度不等,籬片(paliform lobes)為隔片內端的羽扇系所衍生;中柱為羽榍中柱(trabecular columella;=腔壁中柱parietal columella=海綿狀中柱 spongy columella)、片狀,或者不發育。最早化石紀錄為中生代侏儸紀。
知識 1:
石珊瑚目Faviidae菊珊瑚科  菊珊瑚類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各種珊瑚礁環境中,也是石珊瑚目中「屬」數目最多的一科,物種數目則僅次於軸孔珊瑚科Acroporidae,是新生代珊瑚礁相當重要的造礁生物類別。澳洲學者Veron et al.(1977)曾對現生菊珊瑚科15屬62種做廣泛而詳細的分類描述與討論,之後又在Veron & Stafford-Smith(2000)的『Corals of the World』一書第三冊中,廣納現生菊珊瑚科計24屬126種,並逐一簡述種屬特徵、生境(habitat)、地理分布,以及與相似種之間的比較;這些全面性有關菊珊瑚科分類的回顧,便廣為珊瑚分類學家所採用;但根據近年分子親緣關係的研究結果(Fukami et al., 2008),卻顯示前述傳統分類系統中菊珊瑚科的各個屬為多重起源,例如:原歸屬菊珊瑚科的黑星珊瑚(Oulastrea)、柔星珊瑚(Leptastrea)與蕈珊瑚科Fungiidae有較近的親緣關係,枝幹珊瑚(Cladocora)、孔星珊瑚(Solenastrea)與目珊瑚科Oculinidae親緣較近,以及圓星珊瑚(Plesiastrea)、雙星珊瑚(Diploastrea)、擬單星珊瑚(Parasimplastrea)等均與菊珊瑚類的大多數種屬親緣關係疏遠,都應移出菊珊瑚科;而繩紋珊瑚科Merulinidae中的繩紋珊瑚(Merulina)、碓珊瑚(Hydnophora)、紋柱珊瑚(Scapophyllia),與梳珊瑚科Pectiniidae中的梳珊瑚(Pectinia)、斜花珊瑚(Mycedium),以及粗葉珊瑚科Trachyphyliidae中的粗葉珊瑚(Trachyphylia)應可歸入菊珊瑚科中;還有些菊珊瑚類種屬的親緣關係仍有待更多的研究。此外,分子生物的研究結果也指出,菊珊瑚科的模式種Favia fragum (Esper, 1795)與苔珊瑚科Mussidae親緣關係較近;因此,有學者(Dai & Horng, 2009)就建議另行指定正菊珊瑚Favia favus (Forskål, 1775)為菊珊瑚科的模式種,以保留「菊珊瑚科」這個具有悠久歷史並廣為使用的科名。   菊珊瑚科有個體型與群體型類別,群體發育方式為觸手環內與觸手環外出芽;群體的外形為枝狀、叢狀、柱狀、團塊狀、葉片狀、板葉狀或表覆生長皮殼狀等。珊瑚孔的外形與排列也相當多樣化,有盤形(plocoid)、柵形(phaceloid)、細胞形(ceroid)、紋形(meandroid),以及波紋形板葉狀(flabello-meandroid)等;珊瑚孔壁則大多為隔片外端沿羽榍發散軸增厚而成的隔片壁(septotheca),或者是由鱗板所形成的鱗板壁(paratheca;或稱擬壁),極少數種類的部分孔壁是由隔片聯桿(synapticulae)所形成的聯桿壁(synapticulotheca);珊瑚的隔片突出(exerted)、片狀,為簡單羽榍的單一或二個羽扇(1 or 2 fan system of simple trabeculae)發育而成,隔片上緣的隔片齒發育程度不等,籬片(paliform lobes)為隔片內端的羽扇系所衍生;中柱為羽榍中柱(trabecular columella;=腔壁中柱parietal columella=海綿狀中柱 spongy columella)、片狀,或者不發育。最早化石紀錄為中生代侏儸紀。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菊珊瑚科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石珊瑚目
中文科名: 菊珊瑚科
中文綱名: 珊瑚蟲綱
中文門名: 腔腸動物門
分類: 無脊椎動物化石
地質年代: 第四紀全新世﹝Holocene, Quaternary﹞
學域-大分類: 地質-化石類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Scleractinia
拉丁科名: Faviidae Gregory, 1900
拉丁綱名: Anthozoa
拉丁門名: Coelenterata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化石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