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蒼鷺 - 教育百科
ˋ
cāng lù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āng lù
解釋:
動物名。鳥綱鸛形目水禽類。體高三尺許,形似鷺而頂羽黑色,背蒼黑色,故稱為「蒼鷺」。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蒼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蒼鷺
英文名: Ardea cinerea jouyi
描述:
頭頂白色,頭側、後頭和冠羽黑色;喉、頸灰白色,前頸有2至3列黑色縱斑;下頸前部有總狀白色飾羽,肩羽總狀;體背蒼灰白色;初級和次級飛羽灰黑色,翼上覆羽淺灰白色;胸、腹和尾下覆羽白色,胸側和腹側有黑斑。喙黃色;跗蹠黃褐色。
分布:
廣泛分布於古北區,冬季到華南、台灣、印度、斯里蘭卡和非洲等地越冬。台灣各地的濕地在冬季都可見到。
作者: 顏重威, 方偉宏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ray Heron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Ardea cinerea
形態:
體長90~98公分。腳長,喙長,頸長的大型鷺科鳥類。雌雄顏色相似,成鳥喙黃色,眉線黑色,頭頂後有延伸黑色飾羽,喉胸部白色有黑色縱斑,肩部黑色,翼上灰色,腹部黑色,腳黑色。亞成鳥全身灰色,頭頂黑色,喉部有黑色縱斑。
分布:
共4亞種,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另外美洲及格陵蘭有零星發現紀錄。
生態習性:
喜歡在溼地活動,河岸、紅樹林沼澤、河囗泥灘都可以見到蹤跡。偶爾會出現在乾草地上。翼寬大,飛行時拍翅緩慢。全天候覓食,不過晨昏是最重要的覓食時機。食物以中小型魚類為主,通常在在淺水中或是岸邊耐心地等待,獵物靠近時迅速地以尖喙衝入水中捕食,再將魚整隻吞入肚中;其他食物包括了兩棲類、爬蟲類、甲殼類、小型哺乳類、蚯蚓或是小型鳥類。有時也會吃大量的植物,可能有助於消化。繁殖期2~5月,巢材選自附近常見易得的材料,如樹枝。蒼鷺會修補在樹上的舊巢,每年加大,因此一個多年使用的巢可能會變得很巨大。雄鳥蒐集攜回巢材,由雌鳥負責築巢。除了樹上以外,蒼鷺也會在灌叢、蘆葦叢、懸崖或是建築物上築巢。每窩產卵3~5枚,孵化期21~26天。雙親都會育雛,大約60~70天之後幼鳥長成可以離巢。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鸛形目(Order Ciconiiformes)
科:
鷺科(Family Arde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蒼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