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蔣中正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王浩博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蔣中正(1886~1975),字介石,浙江省奉化縣人;生於民國前二十五年,逝於民國六十四年。蔣氏一生曾任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總統、中國國民黨總裁等要職;著有〔中國之命運〕、〔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蘇俄在中國〕、〔科學的學庸〕等書。
  蔣氏是一位三民主義的信徒,他認為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各講,都是中國教育宗旨與教育政策的根據,也可以說一部三民主義就是中國教育的教範。其中民族主義各講,就是中國文化與倫理教育的教範,民權主義各講就是中國政治與法律教育的教範,民生主義各講就是中國經濟與社會教育的教範。他認為由於三民主義的最高原理是民生哲學,孫中山先生一生奮鬥最為注重民生問題,所以只要民生主義教育能夠實行,那民族、民權主義教育也就自然包括在內,而能同時並進,達到三民主義的理想。他在〔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一文中,對教育問題有精闢的闡述,而有關教育的言論,更散見於他歷年來的許多講演及著作中。
  他認為中國正處於一個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的過程中,在這變動的社會裡,教育是指導國民從舊社會瓦解中建設新社會的唯一方法,尤其是指導青少年適應新社會生活的唯一道路。
  他曾經從建設民生主義社會的觀點,檢討過去學校教育的缺點主要有三個:(1)升學主義:中小學課程沒有幫助中小學生教他們在家庭中怎樣做子弟,更沒有教那些不能升入中學和大學的中小學生到社會怎樣求生活;(2)形式主義:大學只是講讀一些圖書,賦予畢業生一種資格,具備一種形式,作為一種裝飾,就算了事;(3)孤立主義:不論小學、中學到大學的科學教育,都脫離實際社會生活而孤立。
  蔣氏認為民生主義的教育方針,就教育的內容而言為四育與六藝。四育包括智育、德育、體育和群育,一個人要做獨立自由的現代國家的國民,一定要完全受到這四育,四育合起來才是健全的教育。六藝是我國古代教育的內容,包括禮、樂、射、御、書、數;主要的功用就是訓練一個身心平衡、手腦並用、智德兼修、文武合一的健全國民。教育的使命在促進社會進步與民族復興,教育的任務在充實學生生活的內容,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課程上和課外活動中,教導一般青少年,使其得到上列各項知識和能力。而學校教育的功效,在陶冶學生的性格,並改正學生的行為,使其適於達成上項目標。教育的功效更要從學生出校後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上的表現和成績來考核,並以考核的結果來作為改進課程及其內容與施政方法的參考材料。
  蔣氏一生有關教育的言論非常豐富,以上不過略舉其要點而已。而更重要的是,他不僅是一個思想家、言論家,且是一個實踐者。在教育理論方面,他特別強調實踐力行,即所謂「行的哲學」。他認為要能使青年負起改革社會、建設國家的責任,必須從根本上改革我們的教育,而改革教育的重點,就是要使青年實踐力行,注重實用。他在〔革命教育的基礎〕講詞中曾說:「無論『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與『不行不能知』,千證萬言,落葉歸根,總是一個『行』字。」而其一生為實踐其教育思想所從事之教育建設的事蹟,真是不可勝數。他曾親自創辦許多教育機構培植人才,例如民國十三年(1924)奉命創辦黃埔軍官學校,北伐以後,又繼續創辦中央政治學校、幹部學校,擴充各軍事學校;來臺後又創辦革命實踐研究院、國防研究院等教育訓練機構。
  他對國家教育建設工作,自北伐以後,就悉心規劃,首先從確定全國教育宗旨及整頓學制著手。民國十七年召開全國教育會議,通過各項整建教育議案 ,十八年頒布〔中華民國教育宗旨〕,明定:「中華民國之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為目的,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使我國教育逐漸步入現代民主國家的規範。
  此外,對於社會教育、童子軍教育、成人補習教育、識字教育、統一國語運動,以及全國普遍設置圖書館、博物館,提倡體育、藝術及文化事業,均不遺餘力。對於國內外許多教育家、學者非常尊敬,盡力延為國用。
  政府遷臺後,他除整頓、擴充大中小各級教育、陸海空勤軍事教育,倡導文化復興運動,加強社會教育等設施外,並於民國五十七年(1968)在國家財政極端困難中,堅持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適應國家發展需要,使我國教育達到先進國家的國際水準,為我國教育開一新紀元。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蔣中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