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薛侃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薛侃字尚謙,號中離,廣東揭陽人;正德十二年(1517)舉進士,上疏乞歸養,從陽明學於贛,四年而後歸;正德十六年授行人,丁母憂;服闋入京,聞陽明訃,與同門歐陽德(南野)等諸子,立陽明神位並為之哀哭。後使山東,謁孔孟廟,刻杏壇講授儀。尋升司正,以疏忤旨著令致仕。歸田後,從游門徒達百餘人。嘗遠遊江浙,會念菴於青原書院;已而入羅浮,講學於永福寺。世疑陽明之學類於禪者有三,一曰廢書,二曰背考亭,三曰虛,中離皆一一辨之。嘉靖二十四年(1545)始還家,門人記其語曰〔研幾錄〕。
  中離之學,其言良知係以良知自存自照,渾無方體,無涯限,近於湛甘泉所言「隨處體認天理」之義,故致良知亦可說同於體認天理。唯甘泉之言天地,只重在此天理之中正、中和之認取,而中離言良知,則重在其明覺義,此即從人心體之明覺來說良知,而明覺乃為心體之第一義。甘泉之以天理言心體,此天理反成第二義。然心體之良知,既是一自然之明覺,則乾健坤順,一切當下圓成,亦無須別求,認取或體認之工夫。故中離之言良知,是以良知遍在,並以去障復明,為見本體之修養工夫,也就是說唯有掃除了後天種種積習,方可見得先天上原是洞明澈照的心體。
  中離又說:「學有三節,初則舍非求是,中則有是無非,後則是非俱忘。」乃在教人如何收拾身心,盡去心體中之閑思雜念,以見真體。
  中離吏指出學者之病有十二:曰希慕,曰厭煩,曰執滯,曰枯寂,曰急迫,曰懈緩,曰拘檢,曰忽略,曰想像,曰表暴,曰解說,曰因循。又說:「儒學不明,其障有五:有文字之障,有事業之障,有聲華之障,有格式之障,有道義之障;五障有一,自蔽真體。」
  以上所舉五障十二病,皆由於學者之偏私,不能應理而行,故中離教人,應體己心體之明,無為人事積習、外在環境事物所轉變,為私欲雜念所蔽,兢兢業業做工天,以至一事不苟作,使其先天的良知心體自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薛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