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薛福成 - 教育百科
ˊ
ˊ
xuē fú ché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uē fú chéng
解釋:
人名。(西元1838~1894)字叔耘,號庸庵。清江蘇無錫人,官至御史,曾出使英、法、義、比等國,講求經世之學,所作古文有義法,衍桐城派的餘緒,著有《庸庵全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薛福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薛福成字叔耘,一字庸菴,江蘇無錫人;以副貢生參曾國藩戎幕,積勞升至直隸州知州。光緒初元,下詔求言,福成上治平六策,又密議海防十事;時海關總稅務司哈德喜言事。總署議授為總海防司,福成上書力爭乃止。光緒八年(1882),朝鮮亂作,張樹聲代李鴻章督畿輔,聞變將牒總署奏請發兵,福成慮緩則蹈琉球覆轍,請速發軍艦東渡援之,亂定以功遷道員。光緒十年授寧紹台道。法蘭西敗盟搆兵越南,詔沿海戒嚴,而寧波故浙東之要衢。方是時,提督歐陽利見屯金雞山,楊歧珍屯招寶山,總兵錢玉興分守要隘,諸將各自為政,不相統攝;巡撫劉秉璋,乃檄福成綜理營務,調護諸將,築長墻、釘叢樁、造電線、清間諜、絕嚮導與窺伺,適南洋援臺三艦為法人追襲,駛入鎮海口,復令其合力守禦。謀甫定,而寇氛大逼;再至再卻之,卒不得逞而去。
  光緒十四年(1888),除湖南按察使;十五年改三品京堂,出使英、法、義、比四國大臣,歷任光祿太常大理寺卿,留使如故。未幾,坎巨提向朝廷乞師,坎故羈縻回部,自英滅克什米爾,遂為所屬,近且築路貫其境,坎拒之,戰弗勝,乃求援。朝旨使福成詰其故,福成晤英外相沙力斯伯里,詢知其防俄心切,遂與訂約共立坎酋,以釋嫌怨。因具呈本末,並陳英、俄互爭帕米爾狀,請趣俄分界,冀英隱助。已而被命集議滇緬界線商務。先是,曾紀澤使英,謀將南掌揮人諸土司盡為我屬,議未決而歸,至是福成繼之,始變前規,稍拓邊界,訂定條例二十款。
  福成出任使事有年,恆惓惓於保商,疏清除舊禁,廣招徠;其爭設南洋各島領事,尤持正義,英人終亦從之。又以英、法教案牽涉既廣,乃條列治本治標,機宜甚悉。後歸,復撮舉見聞,上疏以陳。大旨謂宜厲人才,整戎備,濬利源,重使職,為棄短集長之策。光緒二十二年(1896),病卒於上海,優詔賜恤。卒後半年,而中、英訂附款,將福成所收回各地,割棄泰半,庸臣誤國,論者惜之。
  福成好古文辭,演繹平易,曲盡事理,尤長於論事,著有〔庸菴文編筆記〕、〔海外文編〕、〔出使英法義比日記〕、〔浙東籌防錄〕等。
  在清代外交家中,薛福成是思考最詳、興趣最廣、常識最豐、心地最慈的人材,也是好學博識、擅寫散文、愛國憂民的思想家。他懷抱儒家理想,服膺春秋大義,不喜西方的權力崇拜,而能欣賞、吸收和批評歐西文化,並勇於修正自己意見,熱望中國能科學化、民主化。他對西方天文、生物、生理知識,均有涉獵;曾一針見血地比較君主與民主兩種制度的優劣,也對英國社會福利制度有美好印象。他認為政府不應該依恃外援,而當獨立自強,切忌以泛道德主義,扼殺經濟功利。他指出孟子和董仲舒的義利之辨,僅係貶抑一己的私欲,絕非排斥合理的公利,均甚有見地。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薛福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