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蜀本 - 教育百科
ˇ
ˇ
shǔ bě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ǔ běn
解釋:
宋時在四川刻印的書。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蜀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沈津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四川簡稱蜀,宋代四川地區所刻的圖書,世稱蜀本,又稱蜀刻本。早在唐代末年,四川不少書坊出版有民間日用之曆書、字典、陰陽五行、佛經等通俗用書,至五代,毋昭裔用私錢在成都刻經、史以及文選、類書等普及之書,故四川刻書歷史悠久。四川刻書,主要集中在成都和眉山。成都在五代時,為蜀之首都,也是當時的文化中心。宋開寶4年(西元971年),政府派人在成都雕造〔大藏經〕,規模宏偉,蜀本由此出名。南宋時,刻書中心逐漸移往眉山,井憲孟主持刻印〔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稱〔眉山七史〕,著名於世。此外,又刻有唐宋名詩人、文學家如李白、杜甫、蘇軾等人之詩文集。蜀本之內容,多有校正,如成都刻〔太平御覽〕改正了建本的錯誤38,000多字。宋代蜀本字體多似顏體,字畫肥勁樸厚,結構架勢雄偉,版式疏朗悅目。版心大多是白口,左右雙邊,版心中縫下端多有刻工姓名。紙張潔白,校讎精審,可與浙本比美。蜀本刻印頗精,有的「字大如錢,墨黑似漆」,〔春秋經傳集解〕、〔淮海先生閑居集〕都是蜀刻本之代表。宋末,元兵進攻四川,大肆焚燬、搶掠,致使蜀本流傳至今,已不多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蜀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