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補償教育 - 教育百科
ˇ
ˊ
ˋ
ˋ
bǔ cháng jiào yù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ǔ cháng jiào yù
解釋:
利用不同教育方法或方案,以補救幼年未能享有足夠文化刺激的貧困兒童,協助其克服學習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以提高其學習實效。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補償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mpensatory Education
作者: 林義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補償教育係一九六○年代以來,盛行於英美等國的教育改進措施。該措施代表多種不同的教育方案,目的在協助處於不利地位的兒童(disadvantaged children),克服早年生活環境的不良影響,減少其入學後課業或學習上的困難,以實現真正的教育機會均等。其中所稱的不利地位兒童,主要是指低收入或下層階級的兒童,因缺乏足夠的文化經驗或刺激,以致處於文化不利的狀況之中。
  補償教育的實施係基於幾項重要的事實與觀念:第一,在英美等國的調查中發現,低收入或下層階級兒童在入學時,其智商及學習的準備均不如中上階層的兒童。且就學後此種缺失逐漸反應在學業成就上,其累積的差距亦逐漸增加;第二,由於學業成就的低劣,使低收入或下層階級的兒童無法接受更多的教育,不僅影響教育機會均等的實現,且影響其往後的職業與生涯發展,造成惡性循環;第三,上述低劣的學業成就並非完全來自於學童本身智力低劣,而是早期生活環境不良所造成的各種缺失,如缺乏語言能力與學習技巧,乃至不適當的學習態度等因素所共同促成。甚至智商較低的現象,也是由於缺乏足夠的文化刺激所促成;第四,為實現真正的教育機會均等,不僅應使兒童具有相同的受教機會,且須提供符合其能力與需要的教育。尤其對處於不利地位的兒童,更應補償其所受的不良影響,減少其學習障礙,免受出發點的不平等;第五,透過適當的活動與設計,不利地位兒童所受的不良環境影響與缺失,如上述智力、語言能力與學習技巧等,均可有效的補償過來,以恢復其應有的發展。
  經數十年的實施與發展,補償教育在英美等國已成為整體教育中重要的一環,不僅用於補償教育的經費極為龐大,且實施的對象亦由學前階段逐漸擴大到小學、中學,甚至大學層次。然而,隨著補償教育的不斷擴大,檢討與反對的聲浪亦逐漸升起。例如有關補償教育的效果就引起許多的疑問,雖然有不少研究肯定接受補償教育的學生不論在智力測驗或學業成就測驗上,都有立即的進步,甚至在中途輟學及繼續升學的意願上亦有明顯的改善。但若就長期的追蹤成果比較,則其效果便極為有限。且由於補償教育的目標龐雜而不明確,課程內容亦甚為複雜,如有名的〔及早開始計畫〕(Head Start Programs),不僅涉及許多不同方案,且其內容涉及醫藥、教育、心理健康、營養與社會服務等,如何客觀準確的評量其效果,本身就有不少問題。有人甚至懷疑,政府投注龐大經費,提高下層階級兒童的教育成就與社會地位,對於關心子女且投注金錢和時間於子女身上的中上階層家庭的父母,是否形成另一種不公平?凡此均有待進一步的探討與評估。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補償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