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裴秀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éi xiù
解釋:
人名。(?~西元271)字季彥,晉河東聞喜人。弘通博濟,八歲能屬文,時人有語:「後進領袖有裴秀。」早年仕魏,後歸晉,創制朝儀,廣陳刑政,作《禹貢地域圖》十八篇,藏於祕府。卒諡元。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裴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ei Shiou
日期: 2003年10月
出處: 測繪學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西晉地圖學家。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生於魏文帝黃初五年(西元224年),卒於晉武帝泰始七年(西元271年)。從小好學,長年從政,官至司空;職在「地官」,掌握全國土地、人口及地圖等情況。主要編著目前文獻可考之最早歷史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及編製『地形方丈圖』(1/1,800,000)一幅。裴秀總結前人之製圖經驗,提出「製圖六體」:一曰分率(比例尺)、二曰準望(方位)、三曰道裏(里程)、四曰高下(水準)、五曰方邪(輿地位置)、六曰迂直(地面起伏,道路曲直)。為中國傳統地圖之繪製奠定基礎。「計裏畫方」為其在製圖學上之另一特殊創舉,即「方格圖法」之創始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裴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