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許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蔡碧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許衡(1209~1281)字仲平,號魯齋,諡文正,河內人;生於宋寧宗嘉定二年,卒於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許衡幼時家中貧困,但他是一位苦學力行的學者,得知姚樞在蘇門講學,即前往拜訪,得以見到程、朱遺書,並以程、朱講習的方法,教授門人。他因姚樞的介紹而臣事元世祖,為元朝立官制,定朝儀,興教育等,是元朝初年的一位重要人物,並拜授太子太保國子祭酒。
  許衡認為「人之良心本無不善,由有生之後,氣稟所拘,物欲所蔽,而其私意妄作,始有不善」,因而主張「聖人設教使養其良心之本善,去其私意之不善,其上者可以入聖,其次者可以為賢,又其次者不失為善人」。所以教育的功用是在培養已有的善端,開發未來的善端;要防止未來的惡端,革除已有的惡端。
  許衡的一句教育名言是:「教人與用人正相反:用人當用其所長,教人當教其所短。」他主張的教授方法有:
  1.重視生活:許衡生於宋朝末年,身受亡國之苦,深感當時知識分子鄙視勞動,不事生產,是亡國的因素之一,而主張「為學者治生最為先務,苟生理不足,則於為學之道有所妨」,以避免宋末講理學,不注重謀生的現象。在〔魯齋學案〕附錄中提到要「勤力務農,教授蒙童」,便可知許衡倡導生產與務實教育的主張。
  2.注重思考:他說:「所思慮者,果是求所當知,雖千思萬慮可也。若人欲之萌,即當斬去;人心虛靈,無槁木死灰不思之理,要當精於可思慮處。」認為所見聞者是材料而已,必須加以思考,才能成為知識。
  3.強調持敬:他認為:「凡事一一省察,不要逐物去了,雖在千萬人中,常知有己,此持敬大略也。」意思是要能夠在複雜的情境中,避免被物分散注意。所以說:「日用間若不自加提察,則怠惰之心生焉,怠惰生,不止於悠悠無所成,而放僻邪侈隨至矣。」因此認為:「學中若應接人事,諸生學業必有荒。」可見許衡主張學習者持敬,並且要經常自我警惕,避免受到外物的影響而分散注意力,足徵他相當重視自我反省的工夫。
  4.注重因材施教,並按次序教學:他認為「因覺以明善,因明以開蔽,因其動息以為張弛」,即要適應個性,因勢利導。又說:「汲汲焉毋欲速也,循循焉勿敢惰也,非止學問如此,日用事為之間,皆當如此,乃能有成。」認為學習者若能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才會有所成。並且講求「其為學也,以明德達用為主;其修己也,以存心養性為要;其事君也,以責難陳善為務;其教人也,以灑掃應對進退為始,精義入神為終。雖時當柄鑿 ,不少變其規矩也。」因此,他將教育分成小學與大學兩個階段,先小學而後大學,小學教育以朱子的〔小學〕、〔四書〕為教材,並重視灑掃、應對、進退為實地練習;大學教育以〔詩〕、〔書〕、〔易〕、〔春秋〕為教材,講求修己治人之道。
  5.重視環境陶冶:許衡認為在有價值的教育環境中,耳濡目染,經若干年的陶冶,可以培養出可用的人才。曾說:「視聽專一,若置善類之中,涵養數年,必為國用。……少者令習跪拜揖讓進退應對,或射,或投壺,或習書算,負者,罰讀書若干遍。久之,諸生人人自得,尊師敬業。」可見許衡重視教育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與今日教育原理頗多符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許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