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詩 - 教育百科
播放
ˊ
部 + 6 畫 = 13 shī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一種可以吟詠、朗誦的文體。傳統詩多須講究格律。如:「古詩」、「現代詩」。
  2. 詩經的簡稱。如:「詩、書、易、禮、春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詩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ī
解釋:
  1. 以精粹而富節奏的語言文字來表現美感、抒發情緒的文體。一般與文相對。
    【例】新詩、古詩、近體詩
  2. 六經之一,即《詩經》。共三百零五篇,採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宗廟樂章和各國風謠,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ī
解釋:
[名]
1.文體名。一般與「文」相對。指以精粹而富節奏的語言文字來表現美感、抒發情緒的藝術性作品。《文選.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唐.白居易〈與元九書〉:「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
2.六經之一,即《詩經》。《論語.為政》:「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唐.韓愈〈進學解〉:「《易》奇而法,《詩》正而葩。」
[動]
詠誦。《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詢封禪之事,詩大澤之博,廣符瑞之富。」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i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有節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發抒情感。
  2. [名] 書名,指《詩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