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語言人類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nthropology of Language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語言人類學是比較新的一門學問,盛行於英美國家。這門學問的研究常從初民的語言表達入手,如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沙皮爾(Edward Sapir, 1884~1939)與沃爾夫(Benjamin Lee Whorf)研究美國印地安人的語言。尤其是另一文化相對論者美國人類學家波亞士(Franz Boas, 1858~1942),更以研究印地安人的語言出名,因為他學會了講印地安人的語言。英國的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Bronslaw Malinowski)與美國人類學家米德(Margaret Mead, 1901~1978)是研究新幾內亞(New Guinea)土著的語言出名。
  他們的研究提供了一項重要的論點:人類的語言保有其古老的傳統,在現代文明未入侵以前,代代相傳,未曾改變。
  兒童人類學理論中,兒童語言的研究者也發現:兒童在牙牙學語時,有點像初民的語言,這可能是復演初民的生活情形。不過,這個時期並不長,在文明社會裡的兒童,很快學會現代語言。
  語言人類學是從人類學的觀點來研究人類的語言,以了解人類語言表達的方式。目前世界上人類的語言有將近四千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語言人類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