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誠意 - 教育百科
ˊ
ˋ
chéng yì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éng yì
解釋:
  1. 使意念真誠。語本《禮記.大學》。
    【例】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2. 誠懇的心意。
    【例】他很誠意的邀請大家參加他的婚禮。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誠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關連字詞
相似詞: 2.真心、誠心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éng yì
解釋:
心意誠懇。如:「他很有誠意的邀大家一起去。」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誠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楊祖漢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誠意就是使意念真誠、合理的修養工夫。〔大學〕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以好好色、惡惡臭譬喻意之誠,即誠意是要自己的意念真實無妄,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般。而要做到這樣的地步,便須毋自欺的慎獨工夫。這兩者十分明顯,人人都不能欺騙自己。所謂慎獨,朱子注說:「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即是以獨指意念,人的意念是善是惡,別人雖不知道,自己則是很清楚的,人須在自己的念頭生起時,省察其善惡,而求真實地為善去惡,去此自己才會感到愜意、滿足而問心無愧。
  〔大學〕下文又說:「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心,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這是從小人和君子作法的對比,來闡明誠意的真義。小人平日行為不合理,而在見到君子時,便掩藏自己的不善,故意作出善行來,但這樣的作偽,對自己是沒有什麼好處的。在別人看來,小人的內心的真實情況,表面上無論怎樣掩飾,還是清清楚楚的。人的內心真實情況,一定會表現在外面。人如果能從自己的內心意念作省察的工夫,才會因無愧於心而有廣大和樂之感。所以必須從事慎獨、誠意、不自欺的工夫。
  在〔古本大學〕中,關於誠意的部分,除上述引文外,還有一大段文字,在朱子的〔大學章句〕中,則認為是錯簡,將之移往前面。王陽明則主張恢復〔大學古本〕的次序。
  由於〔大學〕說:「物格而后知至,如至而后意識。」則格物致知便是誠意的先行工夫。對此,朱子認為必先通過對事物之理的了解,方能使意真誠。王陽明則認為朱子這樣解釋不對,因對事物之理的了解並不能保證一定會依理而行,所以陽明認為致知格物是致良知來端正人意念的意思。就道德實踐工夫上說,陽明的說法較為切要。(參見「格物致知」)。明儒劉宗周(蕺山)則認為意是「好善惡惡」的,即是「淵然有定向」的,所以工夫是在於保存這好善惡惡的意,或是使這意真實地表現出來。劉蕺山如此說誠意,則意本身便是善的,並不同於朱子及陽明所說的意,是有善有惡的。即蕺山所說的意,是超越的善意,並非受感性影響的經驗層的意。而有善有惡的意,在劉蕺山則名之為「念」,他是嚴格分意和念的。蕺山的誠意論,是體證生命中本有的好善惡惡的善意,這是他個人的哲學見解,大概不如朱、王的較為切合〔大學〕原義。其實在實踐時,如果做到不欺騙自己,不用種種理由允許自己做不該做的,例如偷懶、敷衍之類,就是最基本的誠意工夫。不自欺是誠的奠基處、不自欺才能不欺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誠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動、形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誠意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誠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îng-ì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真心、誠心。
    例如:我是真有誠意欲佮你做朋友。Guá sī tsin ū sîng-ì beh kah lí tsò pîng-iú. (我是很有誠意要和你交朋友的。)
同義詞: 真心、誠心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誠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誠意誠懇 相關客家語 誠意
相似詞 真心、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