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變革促進者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ange Agent
作者: 黃昆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變革促進者係指擔任改革催化並負責處理改革程序的人;其主要職責有二:(1)對組織現況提供一個不同的觀點,俾引發對組織現狀的挑戰;(2)有計畫、有系統地介入,俾協助解決組織內、部門間或個人間的問題,以提升組織效能。
  變革促進者可能是行政人員或非行政人員,可能是組織內部員工或外界的顧問。對於重大的改革,行政當局通常會聘請外界的顧問(如某一大學教授)協助指導;對於組織例行公事的改變,則通常由內部員工來承擔。至於在一般改革的初期,較需要仰賴外界顧問提供專業的資訊和協助;而在改革的末期,則較需要培育內部幕僚或行政人員成為變革專家,俾來日他們能夠獨立承擔後續改革的重責大任。
  因為外聘的變革促進者不是組織的員工,所以他們較能提出客觀、獨立、具高度專業性的看法;但是他們通常不太了解組織的歷史、文化、運作程序及人員,而且他們所提出的改革建議往往有過於激烈的傾向,結果並不一定會對組織有利。相對之下,內聘的變革促進者也許會比較了解,但是他們的觀點可能會較為主觀、偏狹、或僅代表組織內某些「核心分子」的利益,以致引起「核心外人士」的冷漠或對抗。有鑑及此,如果能夠兼用外聘和內聘的變革促進者,則正好可以互補長短,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吉卜森(James L. Gibson)指出變革促進者和服務對象(即需要進行改革的組織)之間的工作關係取向,依變革促進者的介入程度由小至大,可以分為四種:(1)工程取向(engineering approach):由組織管理者自行診斷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然後僅在方案執行的工程中,由變革促進者提供專業性的諮詢和服務;(2)過程取向(process approach):由變革促進者協助進行組織變革的過程,亦即教導管理者如何理解問題背景、診斷問題有關因素,以及設計改革方案;(3)醫療顧問者取向(medical adviser approach):由變革促進者承擔問題澄清、原因診斷、行動方案設計等工作,但是管理者可以決定接受或拒絕變革促進者的建言;(4)醫生-病人取向(doctor-patient approach):類似於醫療顧問者取向,但是由於變革促進者具有高度的專業權威,所以管理者傾向於接受變革促進者所提供的建議。以上四種取向,實無絕對優劣長短之分。至於何種取向較為適宜,須端視組織的需要、變革促進者的能力和人格特質等情境因素而定。
  漢生(E. Mark Hanson)曾依變革促進者的行事風格,將變革促進者區分為四種類型:(1)具專業作風的變革促進者;(2)擅長權謀的變革促進者;(3)喜好大刀闊斧的變革促進者;(4)專長於由下往上式改革以及內部非正式祕密運作的變革促進者。
  漢生並進一步認為「具專業作風的變革促進者」在組織變革有關文獻中受到最廣泛的討論。此種類型的變革促進者應具有下列特點:(1)受到高度的專業尊重;(2)是一個激勵者,能夠給人鼓舞;(3)勇於改變自己的觀點、小心謹慎、且知悉每個觀點所牽涉的社會層面;(4)能夠和他人在一起工作;(5)具有領導的品質和高度的影響力。至於其所採行的變革步驟,通常依序為:(1)和組織(服務對象)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2)協助組織成員了解並診斷問題所在;(3)敘明和獲得解決問題所需的資源;(4)想出數個解決問題的替代方案,並從中做一最佳的抉擇;(5)經由報告、討論、演示等過程,協助組織成員由知覺、感興趣、到最後採納變革方案;(6)協助組織內部發展出一種能夠維持變革能力,以便即使變革促進者不再提供服務時,變革活動仍能持續進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變革促進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