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貢士 - 教育百科
ˋ
ˋ
gòng sh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òng shì
解釋:
科舉會試及第,但未經殿試的讀書人。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貢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貢士相傳為上古時代由學校推薦優秀平民擔任官員的制度。據〔禮記‧王制〕記載,貢士的過程,首先由鄉里選拔優秀士人,推薦給司徒,稱為選士。司徒從選士中再挑出優秀者,保送至國學就讀,這些獲選的士人稱為俊士。俊士進入國學,又稱為造士,和王太子、王子、諸侯大子、卿大夫與元士的嫡長子等,一同接受詩書禮樂教育。主持國學的大樂正從造士中,選拔學習成績優異的,推薦給王,稱為進士。再由主邦政的司馬評斷這些進士的特長,推舉賢能者給王。而後任官試用,能勝任,便給予爵祿。
  貢士之名,見〔清會典〕:「會試中式曰貢士,殿試賜出身曰進士」,則未經殿試者,止得稱貢士,而不能稱進士。清代通常稱貢生,而且有不同的類別。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貢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