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資本主義精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pirit of Capitalism
作者: 沈姍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資本主義是指一種特定的社會經濟組織制度,雖然很難找出為學者們一致認同的定義,但在工業化社會裡,資本主義大略具有四項特質:(1)經濟生產的工具(資本)集中並控制在私人手裡;(2)資源及財富是透過自由市場的操作而獲得;(3)勞力是由工人在勞動市場中出售勞務而得到;(4)最大利潤的追求是經濟活動的目標與激力(G.D. Mitchelled., A New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資本主義精神出現在韋伯(M. Weber)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一書中。該書說明資本主義之興起與基督新教,特別是喀爾文教派(Calvinism)的宗教道德觀念有密切的關係。該書企圖以精神層面與經濟生產間之關係來反駁馬克思的唯物論。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精神是一套規範體系,包含許多相關聯的觀念,如「勤勉」、「儉樸節約」、「嚴守時間」、「時間就是金錢」以及「賺錢是合法的」、「永無休止地增加自身之財富乃是人的義務」等,這些觀念皆有助於資本主義制度之發生。
  芮茲(G. Ritzer)在其〔社會學理論〕(Sociological Theory)中,指出韋伯將新教倫理之觀念體系與另一觀念體系「資本主義精神」相結。資本主義精神紮根於新教各教派與教會的教義,尤其是喀爾文教派的禁慾主義(asceticism)。喀爾文教派認為只有少數人能夠得到上帝的救贖,而俗世中存有某些「符象」(sign),能使某人知道其是否能成為上帝的選民,而免於憂慮靈魂拯救的問題。所以鼓勵人們從事其現世天職,勤勉不懈地、持續地並系統地工作,一個人只有在經濟成功時始能發現這些符象。這樣一套的倫理道德體系,造就了一些早期的資本家,也促使資本主義之興起。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本主義精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