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資訊分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formation analysis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電腦應用系統開發過程中,對一個實際的或正在設計的系統之資訊與其流程做系統性的分析研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訊分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作者: 莊道明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資訊分析的目的乃自文獻資料中,分析濃縮資料內容之後,以一組文字代表該文獻。此組文字的代表性,可供辨識此分資料,同時提供文獻檢索的檢索項(Access Point),及提示文獻的內容等。此組文字組合的形式,可以是摘要(Abstract)、目錄上的款目(Entry)、英文字順索引(Alphabetic Index)或分類索引(Classified Index)款目等格式表示。
  資訊分析的工作涵蓋許多傳統圖書館的服務技術,例如圖書的編目、索引的編製、資料的分類與摘要的撰寫等。比較新穎的實驗技術尚有自動索引、自動分類、自動摘要等。以上這些分析工作均為協助資訊需求者,從館藏資料中選擇所需要的文獻。分析後的文獻,將有助於文獻資料的再利用,並節省資料檢索時間。
  資訊分析的過程有以下3個步驟:
  (一)分析文獻資料:閱讀文獻內容,從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款目及文字。
  (二)控制字彙:製作分析片統一字彙,或參考標準的索引典,使文字的表達方式一致。如因系統需要方可將文字轉換成數字代碼(如分類號)。
  (三)製作可檢索的媒體:將分析後的結果,記錄於可檢索的媒體上。例如:編目卡片、紙本式索引、磁帶或微縮軟片上等,以供讀者檢索文獻使用。
  圖書館從事資訊分析工作時,一般將分析的內容分成兩部分:即敘述分析及主題分析。記述分析主要是直接摘取資料上已有的資料款目,組成該資料的基本項目,又可稱為記述性編目(Descriptive Cataloging)。例如我們可以直接選用書名或刊名、作者、出版者等款目作為對一件圖書資料形體的分析,以描述此一資料形體上的特點。此種方式雖然可以對原始資料,提供簡單而客觀的辨識條件,但對於資料的內容描述則無法充分的表達。因此,需要第二部分的主題分析。主題分析則是針對資料主題內容加以解析,以決定資料的主題標目(Subject Heading)或關鍵字(Keyword),及分類號等。從事主題分析工作時,必須顧及檢索的可用性,盡可能從文獻中,選取出讀者可能會選用的檢索點。至於作為檢索點的主題標目或關鍵字等字彙的選用,均可參考標準的索引典等工具書。主題分析表達的形式,除了主題標目或關鍵字外,尚可以數字代碼表示(如分類號);及短篇的摘要來描述。主題分析無論以何種方式來表示,均會受分析人員的判斷力及資料分析能力的影響。同為資訊分析工作,主題分析的複雜性與難度均較記述分析高,也更具挑戰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訊分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