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資訊組織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作者: 藍文欽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資訊組織是藉由描述資訊物件(information objects)之載體(media)與內容(information contents),建立代表原件之替代記錄(surrogate / representation),並予以系統化的組織成檢索工具,以幫助使用者依其資訊需求查詢、檢索、辨識、評估、及查知資料所在。建立具辨識性的替代記錄與系統性的查詢機制,可說是資訊組織的兩項基本概念。傳統上,資訊組織被稱為圖書分類編目,但今日圖書館處理的資源早不限於印刷形式的圖書,而且檔案館、博物館、美術館等機構亦從事資訊組織的相關工作,並非圖書館專屬,故資訊組織一詞似較具包容性。前述的資訊物件,指的是各類型的資訊記錄,包括:文字印刷資料、影像資料、聲音資料、圖像資料、電子及網路資源、多媒體、與實體物件等。每種資訊物件均具有眾多特徵,在描述資訊物件建立替代記錄時,一般會依據使用者需求與系統建置目的,選擇具辨識作用的描述項目。替代記錄有精簡的特色,強調描述項目的選用應符合充分且必要的原則,希望以有限的項目達到有效代表原件的作用。由於資訊物件具有內容主題及載體形式,所以替代記錄需兼顧這兩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描述載體的實質特徵,一方面透過主題分析程序,將內容主題予以表出。傳統上,圖書館多以分類及標題呈現資訊物件的內容主題。資訊物件的替代記錄,若未經整理組織,只是一堆散亂的紀錄,使用不便,效用不彰。這些替代記錄必須依據某種原則(例如:作者、書名、分類號等)予以排列,變成系統化的檢索工具,使用者才能依此線索按圖索驥。在考慮資料排列的依據時,會設想使用者可能從哪些途徑查詢,故這些作為排列及檢索依據的線索一般稱為檢索點(access point)。因為語彙有同形異義與同義異詞的現象,所以會採用權威控制(authority/access control)的程序,將作為檢索點的人名、地名、主題詞等予以標準化(standardization)處理。由於資訊物件的替代紀錄多半是給公眾使用,為了使替代記錄能分享與再使用,採用一致或標準化的描述規範遂有其必要性。在實務面,不同的資訊物件,通常會採用的不同的描述規範,例如:圖書館界採用之編目規則。而在內容主題的呈現方面,常見的規範有各種圖書分類法、標題表、及索引典等。資訊組織的功能,依資訊物件之特性及系統建置目的不同而有異,但大抵說來,其基本目標如下:(1)查詢與辨識 (2)聚集(collocating):使用者可依需要設定檢索條件,將符合條件的記錄聚合一處;(3)評估與選擇;(4)瀏覽(navigating)。資訊組織的主要目的,就是將使用者與資源之間做有意義的連結,不僅讓使用者的資訊需求獲得解決,節省使用者的時間;也讓資源組織化、系統化,因而獲得利用,發揮效益。陳和琴、張慧銖、江琇瑛、陳昭珍編著。(2003)。資訊組織。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Taylor, A. G.. (2004). Th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2nd ed.). Westport: Libraries Unlimited.Svenonius, E. (2001). The Intellectual 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參考資料:
陳和琴、張慧銖、江琇瑛、陳昭珍編著。(2003)。資訊組織。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Taylor, A. G.. (2004). Th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2nd ed.). Westport: Libraries Unlimited.Svenonius, E. (2001). The Intellectual 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訊組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