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赫爾巴特主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erbartianism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赫爾巴特主義是指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及教育家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所建立起來的系統哲學及教育思想。在哲學思想方面,赫爾巴特放棄了絕對的實在論;不認為有一終極的實在存在著,而相信實在是多元的。他相信心靈是一個實在,但不是以心能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心靈對提示所形成的反應--觀念的組合而存在著。換言之,心靈是由觀念組合而成,舉凡個人的意志、欲望、興趣、感情等,皆是由心靈活動而形成的觀念。赫爾巴特在青年時期,曾經一度受德國觀念論(idealism)哲學家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的影響,後來他的思想發展則較為接近德國大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思想。這就是他為什麼相信在可經驗的現象背後,有一物自身的存在。此外,他相信人不是絕對自由的,因為人是不可能獨立於他生存的環境之外。
  在教育上,赫爾巴特有著下列的一些基本主張:他認為教育不是個人心靈能力的鍛鍊或依其內在規則的發展,教育是心靈的塑型或形成,由外界作用於心靈的提示而後形成觀念,系統地、關聯地結合成表象叢,適當地作用於人的各項活動上。赫爾巴特相信心靈的內容對隨後形成的提示有影響,因此他認為在個人心靈的形成上,早期的文化是會影響到接受提示內容約次序。這說明了社會文化的產物,對個人心靈內容的類化,有著甚大的作用。他認為正確觀念的形成,是教育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教育的道德目標在於使學生形成善意,而善意的形成則有賴於正確的道德觀念及知識的具備。
  赫爾巴特注意到教學可以說是教師得以控制下的一種活動,因而他要求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生心靈內容的形成,以便適當時機,規範個人的行為,實踐個人的行動。他強調教學的系統化,並重視教材的組織化。赫爾巴特於教學過程中要求提示觀念時,須注意到清晰(Clearness)、聯合(Association)、系統(System)及方法(Method)。教材提供觀念以為心靈形成時所需;教材組織愈是嚴密,愈是關聯,則心靈吸取的觀念就會愈是便捷,愈是容易。
  赫爾巴特又提出教育要發展個人的多方面興趣;良好的興趣,有助於個人良好情緒的發展。興趣包含了個人對外在事物的觀察、期待、企求與行動。興趣的發展,有賴於多方面知識的具備。不僅如此,美感與同情對興趣的形成與發展,也有所助益。
  十九世紀後期,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廣泛地流傳於美國師資培養的實施上;他的追隨者對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給予極高的評價。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赫爾巴特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