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退縮行為 - 教育百科
退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ithdrawing Behavior
作者: 王振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退縮行為」是個體面臨挫折或不安的情境時,為減低焦慮、維護自我安全,所採取的一種防衛性的行為反應。退縮行為是一種性格或行為異常現象,美國精神醫學會,將嚴重的退縮行為稱為「畏避性障礙」(avoidant disorder),其主要的特徵是:(1)持續且過度的從與陌生人的接觸中退縮;(2)渴求感情和接納,特別希望與家人或其他熟悉的人建立溫暖滿足的關係;(3)嚴重的畏避行為足以妨礙同伴關係間的社會功能。
  畏避障礙的發病年齡最早始於兩歲半,這類兒童常表現缺乏自信、在社會情境中顯得膽小窘困,雖具備說話溝通的能力,卻不說話。教師在輔導具有退縮行為之兒童,不可直接強迫他們參加團體活動,可透過非正式的談話來了解其困難及問題,並利用間接的活動如藝術活動、木偶戲、音樂治療漸進地引導。必要時可轉介臨床諮商人員或心理醫師診療。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退縮行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