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道德劇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orality Play
作者: 謝庭菊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歐洲的道德劇主要是藉由寓言般的人物命運,呈現人類的靈魂在善與惡中掙扎的狀況。此劇種除了《生命的驕傲》(Pride of Life,十五世紀的手稿)之外,最早的、也是最大規模的是《毅力之堡》(the Castle of Perseverance,3700行,十五世紀的手稿),故事始於人類誕生之前,終於滅亡之後。描寫相當廣大範圍的寓言型的人物,也包括七原罪、七美德及三個人類的敵人 ── 名利、肉慾及邪念(the World、the Flesh及the Devil),每種誘惑都有它的處刑台;但是故事的情節是單純的,專注於人類生活的描述。它以設有人類三大誘惑的處刑台佈景著名,貪婪與神在一個圓圈的周圍,城堡本身位於中央。其他的道德劇還有《城堡》(the Castle)及《智慧》(Wisdom),後者描述精神生活腐敗的面面觀,人類終極追求淨化的過程,其中有三幕舞蹈的表演。另一齣劇《人類》(Mankind)包含著華麗的詞藻及語言學的創新喜劇,同時仍描述人類靈魂中善與惡的掙扎。現存的道德劇中,最為人知的是《凡夫俗子》(Everyman,第一版約在1510年∼1525年間印行),它是譯自荷蘭劇《Elckerlijc》,重點不在人類靈魂的掙扎,而是在生命的最終片刻能夠認知什麼是必須救贖的。同時期的還有亨利枚德沃爾(Henry Medwall)所作的《自然》(Nature),也是一般中世紀的模式。約翰史可爾頓(John Skelton)的《枚格尼菲新》(Magnyfycence)也是當時的作品,轉變為朝向描寫較具諷刺目的題材,最後引起人們對道德爭議的宗教辯論。
參照:
Martin Banham《The Cambridge Guide to World Theatre》1988.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道德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