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道德善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oral Goodness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道德善是一種倫理概念。支持此概念的人認為在道德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不是作為(deed),而是動機(motive)和誘因(inducement),即是行為的原因。此種道德活動的動機與誘因是可以界定的善意倫理學(goodwill ethics)。此種觀點來自馬丁‧路德(M. Luther)的教義。而此觀點的典型代表則是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他相信一個人在履行道德義務(moral duty)中,行動的特殊內容並不如絕對服從義務的情感那麼重要。在現代倫理學中也可見到相似的觀點,如在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和新新教徒主義(Neo-Protestantism)中皆可發現。如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相信真實的道德與某種道德要求沒有關聯,而是與人自己對自己的行動所表現的特殊主觀的態度相聯結。這是一個人承認他為他的行為和他的生活環境負有絕對的責任。新新教徒主義的擁護者主張真實的道德並不存在於企圖行善之中,而是存在於人承認他完全無能力克服邪惡,以及拒絕尋求道德的改進(moral improvement)之中。
  道德善的社會主旨集中在人內在的自我改進(inner self-improvement),而時常低估行動的實際結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道德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