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達爾文 - 教育百科
ˊ
ˇ
ˊ
dá ěr wé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á ěr wén
解釋:
人名。(西元1809~1882)英國生物學家和博物學家。達爾文曾從事美洲大陸及各島動植物分布與當地原住民生活方面的研究,著有《物種起源》等書,主張演化論(或稱進化論),認為物種在漫長的時間中不斷地演化,而支配演化過程的主要機制則為自然選擇。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arwin, Charles Robert
作者: 樓繼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達爾文(1809~1882)生於英國西部舒茲柏立(Shrewsbury),曾在愛丁堡大學習醫,然後又到劍橋大學學習神學。一八三一年到一八三六年間,以博物學家的身分在英國科學遠征隊的小獵兔犬(Beagle)號上服役,隨船環遊世界,相機潛心研究比較各地動植物類的情形。達爾文在南美發現一些已經絕跡的動物化石,許多方面與現存的動物十分類似。在太平洋的加拉巴哥群島,發現許多與南美非常相似的動植物的變種。這些發現促使他開始思考生命對環境的適應及產生的影響,奠定了日後達爾文關於自然與生物的理論基礎。
  一八五九年,達爾文出版了劃時代的著作〔物種源起〕(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認為自然環境能夠對生物產生淘汰作用,而唯有適者才能生存。每個生物個體都有其特別的特質,即使同種的生物中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經過自然的選擇,較能適應環境的生物個體較容易生存,這種自然的生存競爭同時也是物種演化的原因。譬如農人與家畜飼養者經常會利用人工交配與淘汰培養變種,藉以取得具有他們所需要的特質的農作物及家畜。達爾文認為自然界也存在著這種選擇力量,不過自然的選擇並沒有一定的目的,只是一種適應環境的生存競爭。
  十八世紀時,生物科學界有兩種不同的學說。一種基於物種不變的假定,認為每一種動植物都是被單獨創造的。這種學說是林耐(C. Linnaeus, 1707~1778)與邱威爾(G. Cuvier, 1769~1832)的「創造主義」(creationism)。另外一種主張每一物種都是由其他物種所演化而產生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羅(D. Diderot, 1713~1784)所主張的進化論(evolutionism)。達爾文的工作正是為進化論做了有利的解釋。以為一切存在世界的動物與植物都是由少數幾種共同的祖先所演化的成果,凡是現在我們認為是某一生物與生俱有的特性,在其原始的祖先中並不一定具有,動植物的種種本能與感覺官能等都是長期進化的結果。
  除了〔物種源起〕一書,達爾文還著作了〔馴養下動植物的變種〕(Variation of Plants and Animals Under Domestication, 1868);〔人的由來〕(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1871);〔人與動物的情緒表達〕(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 1872)等書。〔人的由來〕中,達爾文運用了其理論討論人的演化,認為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同是受到自然選擇的力量不斷發展而來。人類是由人猿某個變種經過很長的時期而衍生的子孫,這段時間超過〔聖經‧創世紀〕中地球年齡為六千年的說法。這樣的主張除了在生物學界中受到質疑外,達爾文的學說更受到一般人及宗教界猛烈的抨擊。因為他們不僅無法接受人是人猿的子孫這一說法,更由於物種源起的理論違背了基督宗教的信仰,沒有特定目的之自然選擇否定了上帝創造世界而為宇宙主宰的信仰。
  達爾文學說的影響十分廣泛,許多學者如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 1825~1895)、丁達爾(John Tyndale, 1820~1893)、斯賓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等人不僅宣揚物種演化學說,並且將達爾文的學說運用在倫理、宗教、社會等方面。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達爾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