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遺傳與環境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eredity and Environment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遺傳與環境是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兩個重要因素。遺傳指的是與人類先天遺傳基因有關的生物機體之生理因素;而環境則指與人類後天教養有關的外在因素。環境又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在所有的社會環境中,教育也是一種環境因素,不過不同於一般的環境,而是一種有目的、有計畫地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環境因素。在教育史上以「遺傳與環境孰為重要」的爭論,一直未休。遺傳決定論者認為遺傳因素是兒童心理發展及學習過程的決定性因素,而環境決定論者則以為環境條件是兒童心理發展及學習過程的決定性因素,只要適度改變環境,人類本性應可加以改變。「教育萬能說」即可視為環境決定論的一種。
  希臘時代的伯拉圖(Plato, 427~347 B.C.)曾將「德(virtue)是否可教?」此一問題的答案歸納為兩類:其一是將德視作為神的恩賜;其二則認為德可以透過教育而獲得。前者以為德性是天生的,是有其遺傳的;後者則將德視為教學之後的結果。柏拉圖的討論直可視為是西洋教育史上遺傳與環境之間關係論戰的最早形式。而柏拉圖本人的看法則是認為環境論有其不可克服的困難,因而選擇遺傳或天性的解答方式,認為學習乃是將潛在能力由內至外發展的結果。柏拉圖之後的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更把人類理性官能(rational faculty)分為主動的智能與被動的智能兩類:其中作為心的官能之一的主動智能是與肉體分離的,是不死的,而且是來自於最偉大之原始心靈(primordial mind)的。亞里斯多德繼承了柏拉圖的看法,認為主動的理性官能是天生的,不過亞里斯多德是以心的功能來描述心的方式,因而主張心靈的潛能人人都是相同的。此一說法促成了後來官能或形式訓練(formal discipline)教育學說的興起。此派學說認為教育活動旨在訓練心理官能,並以這些訓練作為教育的目的,雖然重點仍在於人類遺傳或天生理性能力,但後天教育訓練或環境的重要性,卻也是不可忽略的。
  在教育史中,環境之重要性凌駕於遺傳之上的說法首次出現於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的學說;洛克以為心靈即白紙,學習都是經由感官而獲得的,因此他所提出的學習理論,特別強調由外而內的認知方式。洛克的學習理論在十九世紀初時獲得了赫爾巴特(Johann F. Herbart, 1776~1841)的回響。赫爾巴特藉休姆(David Hume)所提出的「觀念聯合」(Association of Ideas)理論,形成了他的「統覺」(Apperception)學習理論,以為心靈本身並無任何色彩,也沒有任何觀念、情感及意志,心靈只擁有一種積極特性,即能夠在與其他實體競爭時,得以保存自己。此種特性就是當心靈在與其他環境中之實體相碰撞時,會產生壓力與張力,依赫爾巴特看法,這正是心靈產生情感、感覺並形成觀念的主要原因。赫爾巴特進一步認為,在某些特定時間內,觀念的某種特殊聯合會使個體在外在環境中有所選擇與注意,他因而將此種有選擇意味的過程稱之為「統覺」。簡言之,洛克及赫爾巴特的學習心理學與過去官能心理學(Faculty Psychology)有所不同;比較起來,他們兩人更重視教養及環境的重要性。
  到了當代,遺傳與環境的爭議,大致上又經過了三個階段。在二十世紀初期時,是一種非此即彼的絕對二分,例如在二十世紀興起的行為主義(Behaviorism)心理學,將心理現象完全化約為行為的外在動作,行為主義者的教育主張因而特重養育而非天性,認為只要給他們健康的嬰孩,他們就能在其控制的環境中,進行這些兒童的養育,訓練兒童成為各種行業的人,而不論其天性究竟如何。二十世紀中期,開始注意到遺傳與環境都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必不可缺的條件,因而開始研究分析它們各自的功能。近年來的研究則注重深入探討遺傳與環境兩者的複雜關係及其如何發生作用的過程。大體上,一般學者均認為,遺傳為兒童學習及心理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環境與教育則實現了此種可能性。
  總之,遺傳與環境都是兒童學習及心理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因素。遺傳固然是兒童發展的必要條件,但僅有遺傳而無良好的學習環境還是不可能將兒童的潛能實現出來。同樣的,環境或教育的條件也不可能無限制地決定兒童的發展,而必須考慮到兒童的遺傳狀況、生理發育的成熟與否、心理發展的準備程度等。因此,二者對於兒童的發展,應是各有其不同重要性與限制;而在諸多可能影響兒童發展的環境中,教育又是一種有目的、有計畫的環境因素,所以在兒童學習及心理發展中,教育實占有較其他環境更為重要的地位。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遺傳與環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