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配對聯想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ethod of Paired Association
作者: 陳啟勳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配對聯想法是心理學家研究語文學習的一種方式。在典型的實驗研究裡,要用到如下表所示的實驗材料。通常由八至十對刺激字與反應字結合而成的配對。每一配對的兩個項目,先出現者為刺激字,後出現者為反應字。實驗時,受試者要試著在看到刺激字時,同時記住與它配對的反應字。每一配對是固定的,但每一配對出現的順序則是隨機的。經一再學習,直到學生能夠每看到一個刺激字便能說出與其相配的反應字為止。
  配對聯想法中刺激與反應的材料可以為任何種類,包括單字、片語、句子、音節、形狀、數字、顏色、不同語言等。學習的程度亦可以依實驗的需要,只給受試者相同的嘗試,不須學到全部會答為止。
  
  羅素(W. Russell)與史托姆斯(L. Storms)訓練學生將無意義音節與英文單字聯想在一起,以了解經過無意義音節的媒介是否有益於後來同一無意義音節與另一英文單字的配對學習。結果發現,經媒介過程的學生學習要快一些。
  耶賓浩斯(H. Ebbinghaus)曾以無意義音節研究語言學習,發現受試者會賦予無意義音節以某種意義;麥克傑(J.A. McGeoch)實驗發現:當無意義音節的意義性愈高時,受試者愈容易學習。
  艾金生(R.C. Atkinson)和饒夫(M.R. Raugh)等人研究外國語(西班牙語)字彙翻譯為英語的學習,發現可以用聲音聯結與心像聯結的方法增進外國字彙與本國字彙之配對聯想學習。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配對聯想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