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酺 - 教育百科
ˊ
ˇ
部 + 7 畫 = 14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會聚飲酒。《史記.卷四三.趙世家》:「行賞大赦,置酒酺五日。」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元日至於月晦,並為酺聚飲食。」
[名]
會帶來災害的神。《周禮.地官.族師》:「春秋祭酺亦如之。」漢.鄭玄.注:「酺者,為人物災害之神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ôo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含有大量活微生物及酶類糖化發酵劑。
    例如:豆酺 tāu-pôo(豆麴)、酒酺 tsiú-pôo(酒麴)。
  2. [名] 製作湯圓時,將糯米團「粞」(tshè),取一小塊先蒸熟,便成為像「粿」(kué)一樣且具有黏性的「酺」(pôo),再將它揉入「粞」(tshè)當中使其均勻,就可以用來搓成湯圓。
    例如:粿酺 kué-pôo。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