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錦蛇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ǐn shé
解釋:
動物名。爬蟲綱黃頷蛇科。身上有美麗花紋,體型巨大,常達三公尺以上,無毒,以身體將餌食勒死後吞食。常分布於熱帶森林中。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錦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棲息於山區或平地、樹林及草地。剛接觸時有些個體的攻擊性強,但很容易馴化。以蛙、鳥類、鳥蛋和鼠類等小型哺乳類為食。卵生,每年5月左右交配,夏季產卵,每次產2-13枚,約1個月孵化,溫度低時,孵化期可延長至2個半月,仔蛇全長約40公分。
知識 1: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錦蛇
中文亞目名: 蛇亞目
中文屬名: 鼠蛇屬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有鱗目
中文科名: 黃頷蛇科
中文綱名: 爬蟲綱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台灣分布地點: 綠島
學域-大分類: 動物-爬蟲類
拉丁亞目名: Serpentes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屬名: Elaphe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Squamata
拉丁科名: Colubridae
拉丁綱名: Reptilia
拉丁門名: Chordata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爬蟲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Elaphe taeniura friesei (Cope, 1861)
形態:
大型蛇類,身長可達3公尺;全身布滿黃色與黑色的漂亮花紋,頭部兩側各有1條明顯的過眼黑帶;背鱗列數為25列。
分布:
台灣、中國大陸中部及南部、印度、緬甸、泰國、中南半島。
生態習性:
錦蛇的棲地型態極為廣泛,從低海拔丘陵與山區的農墾地,到中高海拔的森林皆有分布,也常有侵入山區住宅或農家雞舍的紀錄;數量尚稱普遍。日、夜間均會活動,卵生,每窩可產卵10餘枚。
目:
有鱗目(Class Squmata)
亞目: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科:
黃頜蛇科(Family Colubr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錦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gím-tsuâ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爬蟲類動物。身體有美麗的花紋,體型巨大,常達三公尺以上,不具毒性,通常用身體將獵物勒死後吞食。多分布於熱帶森林中。
  2. 錦蛇
同義詞: 山剌(suann-lua̍h)、蝻蛇(lâm-tsuâ)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錦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錦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