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鍾斯訓導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Jones Model of Discipline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鍾斯訓導模式的中心思想,是幫助學生支持其自制。為達成此目的,模式強調有效的使用肢體語言,提供刺激(誘因)以激勵學生表現教師所期待的行為,以及在學生獨立工作時提供有效的幫助。此模式於一九八七年由美國加州聖塔克魯茲(Santa Cruz, California)教室管理訓練計畫主任,也是心理學家鍾斯(Frederic H. Jones)所提出;其主要概念如下:
  1.因為學生離開工作,會干擾教師或其他同學,以致在一般教室內,教師大概失去他們百分之五的教學時間。
  2.實際上所有這些失去的時間來自學生兩種偏差行為,即未經允許而談話與一般的失誤,包括製造噪音、白日夢,或未經允許而離開自己的座位。
  3.如果教師有系統地使用三種強而有力的協助訓導的技術,則大部分失去的教學時間可以搶救回來:(1)有效的肢體語言;(2)刺激系統;(3)有效率的個別幫助。
  4.良好的教室訓導主要來自第一種技術--有效的肢體語言,這種技術包括姿勢、眼光、面部表情、信號、手勢和身體接近。
  5.刺激系統有助於引起學生持續工作、完成工作,以及正確的表現行為,對良好訓導也有強有力的貢獻。
  6.當教師能夠快速而有效地對學生提供個別協助時,學生會表現得更好,且能夠完成更多的工作。
  教室訓導技術群包括:
  1.肢體語言:鍾斯主張良好的訓導百分之九十依賴有效的肢體語言,包括眼光接觸、身體接近、身體姿態、面部表情和手勢。
  2.刺激系統:所謂刺激(誘因)是指個體身外的一些事物,用於激勵行為表現;是在期望的行為出現之後所答應給予的事物,可以採取中止時給予、行為發生時給予或行為之後提供。它可以是實物、一項喜愛的活動、一項非特定的驚喜等等。如果學生願意依照所期望的來表現行為,以便在行為之後獲得刺激物,則是有效的刺激。
  鍾斯以為刺激物在教室管理計畫有重要的地位,是引起學生動機的工具;沒有效率的教師只會使用記號、星星、工作成果(作品)展示或特准提早下課等等。問題在於這些教師只對有最高成就的學生提供刺激物,能力較低的學生,一旦發現自己與這些獎賞無緣,就再也提不起興趣了;甚且,許多學生即使獲得獎章,也不會有太多的歡樂。
  至於有效刺激與有效使用的特徵,鍾斯提示教師應該強調真實性、「祖母規則」、教育價值和容易執行等。
  3.提供有效的幫助:為了解決教室問題,教師可以經由下列三項步驟,給學生有效的幫助。(1)安排教室座位,使教師易於接近學生,如安排半圓形的座位,以免教師花費較多的時間與精力,從教室的一角到另外一角;(2)繪製教室座位圖表,並編號碼,然後貼在教室揭示牌上,在學生要求教師幫助之前,學生可以先報告號碼;(3)盡量減少幫助個別學生所花的時間,並觀察學生如何提出要求幫助。例如直接指出學生問題所在,並提供解決的建議,使之可以立即進行思考與解決問題。
  鍾斯認為用此方式提供幫助,可以解決在教室中學生的大部分問題。如此教師有時間可以注意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學生,學生也可以較少時間等待教師的幫助,偏差行為也較不可能發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鍾斯訓導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