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鍾馗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ōng kuí
解釋:
民間傳說中能驅妖逐邪的神。相傳唐明皇久病未癒,病中夢見一大鬼吃一小鬼,大鬼自稱為「鍾馗」,首應武舉未中,死後決心與明皇除盡世間妖孽。明皇醒後,病竟痊癒,於是命吳道子繪巨眼、多髯、黑衣冠的鍾馗像,貼於門上驅鬼,後流行於民間。見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三五.鍾馗》。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鍾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李豐楙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鍾馗為古代神話人物。古玉器有終葵,上常刻有凶惡之神像,稱為終葵首,為辟邪物。其後即出現「鍾馗」之名,六朝時民間命名有取名鍾馗者,道經中〔洞淵神咒經〕卷也有鍾馗作,為驅邪祟之神。唐代則進一步發展出鍾馗的新神話:相傳唐明皇於病時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明皇問之,自稱名鍾馗。生前曾應武舉,以貌寢未中,乃自觸階而死,死後托夢,決心要消滅天下妖孽。明皇醒後,即命畫工吳道子繪成圖像。(沈括〔夢溪筆談〕)舊俗端午節多懸鍾馗之像(五代時懸於除夕),謂能打鬼和驅除邪祟;民間也有鍾馗嫁妹的故事,演為小說、戲劇;臺灣民間則有傳自閩西的「跳鍾馗」習俗,以傀儡戲或法師、藝人扮鍾馗行「出煞」的儀式,以驅逐邪煞,以祈平安。其扮像俱作凶猛、醜惡之像,紅髮、戴冠,演傀儡時自稱奉玉帝之旨下凡驅煞,多持法器以壓制邪祟;畫像則有作啖鬼者,或在其身旁繪出眾小鬼侍立,並有蝙蝠之像,象徵驅邪招進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鍾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