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鏡 - 教育百科
ˋ
播放
部 + 11 畫 = 19 jìng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用銅或玻璃製成能反映物體形象的器具。如:「鏡子」、「銅鏡」、「穿衣鏡」。
  2. 利用光學原理製成,可以矯正視力或做光學實驗用的器具,一般多用玻璃製成。如:「眼鏡」、「放大鏡」。
  3. 借用已經發生的事情,來做參考、警惕。如:「借鏡」。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鏡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ìng
解釋:
  1. 用來反映物體形象的器具。古代用銅、鐵等金屬磨光製成,近代則以在玻璃鍍鋁或銀製成。
    【例】銅鏡、寶鏡
  2. 利用光學原理製成可矯正視力或做光學實驗用的器具。鏡片一般用玻璃製成。
    【例】眼鏡、望遠鏡、顯微鏡
  3. 比喻可供參考或警惕的事情。
    【例】借鏡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ìng
解釋:
[名]
1.用來反映物體形象的器具。古代用銅、鐵等金屬磨光製成,近代則用玻璃在背面塗水銀製成。如:「銅鏡」、「寶鏡」。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2.利用光學原理製成可矯正視力或做光學實驗用的器具。鏡片一般用玻璃製成。如:「望遠鏡」、「眼鏡」、「顯微鏡」。
3.可供參考或警惕的事情。如:「借鏡」。
4.姓。如漢代有鏡斂。
[動]
1.映照。《墨子.非攻中》:「鏡於水,見面之容。」唐.李商隱〈無題〉詩:「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2.省察。《淮南子.齊俗》:「抱大聖之心,以鏡萬物之情。」《南史.卷二○.謝弘微傳》:「以易限之鑒,鏡難源之情。」
3.鑑誡。《史記.卷一八.高祖功臣侯年表》:「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漢書.卷八五.谷永傳》:「願陛下追觀夏、商、周、秦所以失之,以鏡考己行。」
[形]
明淨。隋.煬帝〈賜書召釋慧覺〉:「其義端雄辯,獨演暢于稽陰,談柄微言,偏引汲於鏡水。」唐.杜牧〈長安秋望〉詩:「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irror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泛指精確維護的一份複製品。
(二)在網際網路上,稱之為鏡站;專門複製及維護另一網站的內容,以加速擴大其資源的利用。
(三)在電腦系統,稱之為鏡碟;表示一份資料同時寫入一個以上的硬碟。若有一硬碟故障時,電腦系統可以繼續工作而不會遺失任何資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ià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一邊塗有水銀會照出物影的玻璃。
    例如:照鏡 tsiò-kiànn(照鏡子)。
  2. [名] 指有關攝影的事項。
    例如:鏡頭 kiànn-thâu。
  3. [名] 利用光學原理製成可矯正視力或做光學實驗用的器具。
    例如:目鏡 ba̍k-kiànn(眼鏡)。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