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長腳赤蛙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俗名:長肢林蛙。主要分布於本島北部及中西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山區或丘陵區,東部沒有分布;在中國福建及廣東亦有分布。一般多在冬天繁殖,以12月及1月最為常見。相近種類比較:梭德氏赤蛙的吻較短,後腳較短。
知識 1:
細尖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長腳赤蛙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兩棲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赤蛙科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中文綱名: 兩生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亞綱名: LISSAMPHIBIA
拉丁科名: RAN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
學域-大分類: 動物-兩棲類
拉丁亞目名: ACOSMANURA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台灣特有
中文亞目名: 汎無尾亞目
中文目名: 無尾目
拉丁目名: ANURA
中文亞綱名: 平滑兩生亞綱
拉丁綱名: AMPHIBI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長腳赤蛙
英文名: Rana longicrus
描述:
台灣赤蛙家族成員中,若要比較腿長,長腳赤蛙當是第一名。長腳赤蛙體長約4到6公分,身體及四肢修長,後肢尤其長,約為體長的兩倍,所以稱之為長腳赤蛙。身體為紅褐色或灰褐色,背上有一個八字形的黑斑,背側褶細長而明顯。吻端尖,從吻端經眼睛、鼓膜到肩上方有一塊黑褐色的菱形斑,形成一個黑眼罩。雌蛙的顏色較偏紅褐色,體型則顯著的大於雄蛙。雄蛙沒有鳴囊,叫聲細小。繁殖期主要在十一月到二月,此時,雄蛙及雌蛙會突然大量出現在稻田、水溝、積水池、水塘附近。雄蛙喜歡在淺水域或草叢鳴叫,雄蛙沒有外鳴囊,叫聲是小聲的「波、波、波」,要靠近才聽得到。雄蛙會主動尋找雌蛙形成配對,然後雌蛙帶著雄蛙到水深約10公分左右的淺水域產卵,經常會一群聚在一起產卵。卵塊為球狀,常可看到數十個卵塊聚成一大團。蝌蚪為褐色,在尾部和身體相接處左右各有一個深色的斑點。
分布:
全世界僅分佈於台灣及中國福建。
作者: 楊懿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