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阿勒曼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llemande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曲名。十五世紀義大利舞蹈大師 Guglielmo Ebreo(亦名Giovanni Ambrosio, 1420-1481)認為阿勒曼舞是四拍子的關德爾拿尼亞舞(Quadernaria)。十六世紀中葉樂譜所記述的阿勒曼舞是二拍子,這種音樂緊接於三拍子的舞曲之後用同一音樂之主題演奏。舞蹈大師阿爾波(Thoinot Arbeau, 1519-1596)記述的阿勒曼舞是簡單的雙人進場舞,步法不斷重複:先向前或向後移三步,然後加上一個單腳懸空姿勢,該姿勢稱為Grève。阿爾波指出該舞是德國古代的世俗舞蹈。從十六世紀後期到 十七世紀初,阿勒曼雙人舞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形式與變化,十七世紀由於舞蹈組曲的發展,阿勒曼舞脫離舞蹈的形式而獨立發展。十八世紀中葉有些舞蹈學者對德國南部地區和奧國的舞蹈產生興趣,在兩地收集了很多阿勒曼舞,這些舞蹈多為三拍子,步法活潑,可視為華爾滋的前身。萊比錫的舞蹈大師波奧里(Carl Pauli)描述這種阿勒曼舞為三拍子,有複雜的牽手姿勢及大旋轉動作。1760-1770年間,這種阿勒曼舞在巴黎大為流行並加入法國風格,使牽手的姿勢和雙人舞變化更加複雜,最後又和法國的成對行列舞(Contradance)合併傳至十九世紀。今日,我們仍可在美國方塊舞中看到阿勒曼舞的影子。
參照: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ionary of Music》1986、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阿勒曼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