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隸屬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Zusammen-gehorts-gefühlen, Feeling of Belonging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是具有群性的,人一生下來,成為家庭中的一分子,後來成為團體或社會的一分子,而個人對家庭、團體或社會就會產生隸屬感。
  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佟尼斯(Ferdinand Tönnies, 1855~1936)在其所著〔社會與統體〕(Gesellschaft und Gemeinschaft)一書中所持的觀點是:社會的特徵就是權利與義務;社會中的分子因利而合,因害而分,有時因利害之爭而不相讓。社會結構基於權利與義務,已是具有高於群眾的價值,但是仍然不是最高價值;最高價值是真正群居生活的價值,那就是統體。統體不由權利和義務的關係而結合,乃是靠一種「團體感」(feeling of group)而團結,而且團結得極為凝固。
  所謂「團體感」也就是「隸屬感」,即隸屬於團體的一種意識。這種情形就是認同團體的一種意識;每一種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幾乎每一種角色都與單位或團體有關,因此個人是隸屬於團體的,當一個人認同團體時,就產生隸屬感。
  有些社會學家將「隸屬感」譯成「從屬性」,即從屬他所生活的社會,因為人不能與社會脫離,過隔絕的生活。但「從屬性」的養成需要學習,在學習如何與人相處,了解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係,從關係中去了解「從屬性」(或從屬關係)。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隸屬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