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雨傘節 - 教育百科
ˇ
ˇ
ˊ
yǔ sǎn jié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ǔ sǎn jié
解釋:
動物名。爬蟲綱有鱗目蝙蝠蛇科。身體為黑色,帶白色斑環,卵生,為毒蛇類,屬神經性毒,分布於臺灣、海南島及東南亞各地。也稱為「百節蛇」。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雨傘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棲息於山區、開墾地等稍陰濕的環境。夜間活動,動作緩慢,性情溫馴,但劇烈的毒性能致人於死,宜小心因應。以蛙、蜥蜴、魚和其他蛇類為食。於8-9月間交配,春末至夏季產卵每窩可產卵3-20枚,約1.5個月孵化。
知識 1: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雨傘節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分布海拔高度: 0~500公尺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爬蟲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蝙蝠蛇科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屬名: Bungarus
中文綱名: 爬蟲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Elap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爬蟲類
拉丁亞種名: mtlticinctus
拉丁亞目名: Serpente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東南亞
中文亞目名: 蛇亞目
中文目名: 有鱗目
拉丁目名: Squamata
拉丁綱名: Reptili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雨傘節
英文名: Bungarus multicinctus
描述:
雨傘節是一種中型的蛇類,最大全長可達170公分,全身僅單純由黑白相間的環紋構成,白色環紋的寬度遠比黑色環紋窄,只有極少數個體的黑色環紋會變成淺棕色、破碎不完整,或環紋消失而呈現全身一致的棕黑色。可由其單一鱗片的尾下鱗及背中央大型鱗片這些特徵,來和其他蛇類區隔。雨傘節是以卵生方式生殖的蛇類,於8、9月間交配後,可於春末至夏季產卵,每窩可產卵3到20枚,孵化期1個半月,初生仔蛇全長約25公分。
分布:
雨傘節廣泛分布於臺灣全島,金門和馬祖1000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地區。此外,中國西南和南部地區亦有分布。
作者: 王緒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 (Blyth, 1861)
形態:
中、大型蛇,體背顏色為黑白環紋相間,極為分明;頭部為橢圓形,背鱗列數為15列。
分布:
台灣、中國大陸南部及西南部。
生態習性:
分布於台灣低海拔地區,常出現於鄰近水域之環境,如水田、溪流或水塘之岸邊;性情極為溫和,除非受傷或遭到極為嚴重的威脅與干擾,否則很少主動攻擊人,主要為夜行性;以蛇、蜥蜴、蝦、泥鰍、鱔魚等為食;卵生。
目:
有鱗目(Class Squmata)
亞目: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科:
蝙蝠蛇科 (Family Elap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雨傘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ōo-suànn-tsat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爬蟲類動物。體色黑白相間,極為分明,頭部為橢圓形,背鱗為十五縱列,是臺灣所產陸生毒蛇中毒性最強者之一。
  2. 雨傘節
同義詞: 白節仔、節仔、簸箕甲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雨傘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雨傘節簸箕甲 相關客家語 遮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