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電腦病毒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iàn nǎo bìng dú
解釋:
  1. 具有如生物病毒般潛伏、繁殖、傳染、破壞等特性的電腦程式。當它侵入系統後,會改變電腦程式指令,使原有功能失常。嚴重時會消滅磁碟中所建立的目錄區,破壞其中的資料。
    【例】這部電腦常常當機,可能是感染電腦病毒吧!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電腦病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iàn nǎo bìng dú
解釋:
一種具有類似生物病毒的潛伏、繁殖、傳染、破壞特性的電腦程式。當它侵入系統後,會改變電腦程式的指令,使原有功能失常,更嚴重的會消滅電腦中所建立的檔案配置表(FAT),使資料無從查詢。在連線網路中,對電腦的危害最大。有效預防的方法是不隨便拷貝他人程式或安裝防護程式。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電腦病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mputer virus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電腦程式的一個種類,一般均隱藏於其他的程式中,電腦的使用者無法辦認出。可經由程式的安裝、通信或複製而被傳播感染。被感染到病毒的電腦,輕者只破壞某些檔案及資料,嚴重的將使整個電腦系統無法運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電腦病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Computer Virus
作者: 婁德權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電腦病毒」本身也是一個程式,只是它不是以獨立的檔案型式存在,而是一個沒有屬於自己的檔名,專門以附著在現有軟體中的祕密程式。正因它沒有自己專屬的檔名,所以可避開使用者的注意,並藉由磁片、網路等媒介感染其他的系統或檔案。在系統或檔案感染之後,一旦所感染上的電腦病毒中所事先設定的條件成立時,例如日期、使用系統的時數等,電腦病毒便會發作而進行破壞;所謂的破壞,一般來說都是將使用者所執行的程式刪除或將硬碟資料刪除。
  一般的電腦病毒具有以下的特性:(1)感染性及複製性:電腦病毒藉由磁片的拷貝或透過網路傳輸等方式,不知不覺地傳給其他使用者,並且將使用者所使用的軟體作一些修改以使自己附著於其上,而且被感染的軟體也繼承此一能力,這也是電腦病毒能快速擴散的原因;(2)潛伏性:電腦病毒在感染軟體後並不會馬上發作,通常會在某一事先設定的條件成立時,才會進行破壞。如十三號星期五這個病毒為例,當系統日期為十三號星期五時才會進行破壞。而由感染到發作的時間便是潛伏期,在這段潛伏期病毒就在使用者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從事擴散的行為;(3)破壞性:不論那一種病毒皆有其破壞性,也許是只顯示一些訊息,或者是破壞磁碟上的資料,至於何時發作及發作的情況如何,都要看電腦病毒的設計而定,但不論如何總會造成使用者的損失。
  至於電腦病毒的由來其實早在一九七四年全錄公司就已發展出類似電腦病毒性質的軟體,但直到一九八四年柯亨(Fred Cohen)才第一次正式為電腦病毒命名,並證明電腦病毒程式具有容易撰寫、隱藏、擴散及不易為人偵測的特點。不過一直到一九八六年一個造成大規模擴散及破壞的電腦病毒出現,震驚全世界的電腦使用者,才使得電腦業者開始重視電腦病毒的潛在危機。由於每位使用者所使用的軟體來源不一,加上今日網路發達,使得電腦病毒的擴散越來越難控制,因此電腦病毒的防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唯有加強電腦病毒的防治才能將病毒永遠隔絕,寶貴的電腦資料才不致遭受破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電腦病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Computer Virus
作者: 胡歐蘭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電腦病毒又稱電腦黑死病,簡言之,就是精心設計的程式,此程式具有自行複製繁殖的能力;它會將自己的程式附著在其他可執行的程式上,包括作業系統的開機磁片以及可執行的檔案上,等特定情況成立即進行破壞動作,或者干擾系統之正常操作。
  電腦病毒有4種特性:(1)電腦病毒程式通常很小,且在RAM設有名字:(2)電腦病毒程式必須依附於其他可執行程式上,以便在使用者不知不覺的狀況下被執行:(3)電腦病毒程式必須具有感染的能力,可將自己的病毒程式複製到其他可執行的程式上,以求廣為散布:(4)電腦病毒程式會埋有一個邏輯炸彈,在特定的情況成立時,如特定日期、執行次數、系統時間等,即執行一個使用者未預期的動作。
  電腦病毒的發作,可分為3階段:(1)啟動(Activation);(2)繁衍(Replication):(3)發病(Manipulation)。啟動階段是指病毒程式被執行到,而可以開始活動,由於一般人不會故意去執行一個明知是電腦病毒的程式,因此,病毒程式勢必要依附在其他可執行程式上,在依附主程式被執行時,順便執行病毒程式,如此,病毒程式才能被啟動,而開始下一階段的繁衍或發病工作。電腦病毒的傳播方式有軟體分享、網路、電腦告示板(BBS)、硬體診療、展示磁片等。電腦病毒的種類可分為3種:
  (一)開機型病毒:以磁片(碟)為感染單位-病毒可藏身的地方,除可執行檔外,便是磁片(碟)的分割區或啟動區。由於一個磁片(碟)上只有一個啟動區及分割區,因此,這種寄身於啟動區或分割區的病毒,是以磁片(碟)為感染單位,當磁片(碟)開機啟動時,病毒即發作,故稱為開機型病毒。
  (二)檔案型病毒:以檔案為感染單位-係指病毒碼加附在一般可執行檔上的病毒,它感染時是以一個檔案為單位。絕大數的電腦病毒都是檔案型病毒。
  (三)混合型病毒:此種病毒會感染啟動區,也會感染檔案,遇到這種病毒時,就必須要雙管齊下地治療。混合型的病毒如臺灣流行的大榔頭,歐洲流行的Flip等。
  為了根本解決病毒的侵入,防制工作最好在Boot DOS之前使開始使用病毒卡,病毒卡在BIOS RAM Test完畢就開始執行工作,即採取最嚴密的防範措施,使病毒不致侵入。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電腦病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