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非我 - 教育百科
ˇ
fēi wǒ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ēi wǒ
解釋:
批評我。如:「非我而有理者,我將虛心接受。」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非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on-ego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非我」是德國哲學家費希特(J.G. Fichte, 1762~1814)哲學理論中的哲學術語,是「我」(ego)的反對。「我」是人經驗或意識的核心,透過「我」的活動,個人得以進行各種心理活動並採取行動,且顯示出自己與別人的不同處。根據費希特的理論,「我」在以意識的形態活動時肯定了本身的存在,更進一步的從意識的表象內容來建構客觀世界,而這被建構的客觀世界即是「非我」。
  費希特的哲學基本上是觀念論(idealism)的一種,試圖從人的精神作用來說明客觀世界及主觀世界的生成次序及性質。菲氏以為,一切事物生成的起點都是人意識的作用,透過意識的作用而肯定了「我」的存在;而「我」的意識一旦存在,「我」自然地就會將己身與非己身的事物分開,這「非屬己身的事物」即是「非我」。故由這樣的解釋來看,「非我」是衍生於「我」,而「我」則是意識活動的結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非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